高考历史四类选择题解题技巧2016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四类选择题解题技巧,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组合型选择题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这类题目有知识点多、信息面广的特点。主要的解题方法有两种。

1.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即对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便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二是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

2.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解题方法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正确或错误的选项选定或排除,然后观察备选项,便可以顺利将试题解答出来。

【例1】 (2012浙江卷)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不婚。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可知,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①正确;燕国是西周王室贵族召公?的封国,所以燕国国君是姬姓,再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排除②;宋是殷商后代微子启的封国,③正确;秦国是嬴姓封国,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二、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审,即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或是逆向考查两者的关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抽取与题意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认识。

三比,把题肢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看题肢表述本身是否错误,或题肢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题肢,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最后当选。在解答此类型试题时步骤可能会有变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2】 (2013海南卷)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分析 魏源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C三项强调彻底变革,和材料意思一致;D项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

三、史实支撑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常见的设问呈现方式主要有主要依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指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2012大纲卷)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首都彼得格勒的军事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所以列宁在1917年4月发表的《四月提纲》中主张和平夺权,故选A。B项属于外部因素,明显没有A项重要;苏俄红军组建于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列宁提出的观点不是针对已经退位的沙皇,而是要逐步解决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D项。

四、评价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考查为什么和怎么样。从命题形式来看,一是题干给出的是被评价的主体,题肢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二是题干给出的是评价,题肢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出最符合评价的主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逐一进行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各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证明,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信息简化法。往往评价的内容过于烦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此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和语文知识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照分析,找出最佳答案。

【例4】 (2013福建卷)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分析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劝学篇》反映了这一思想,它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并非要抛弃孔子、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排除B、D两项;中体西用实践的失败说明其并不能挽救中国,排除C项。故选A。

高中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四类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13600.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拿破仑帝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