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 致 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 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 问

说(节选)
(清)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
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
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
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
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
己者,忌
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
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
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致


致:招致,取得
B
.忌
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
.不如己者,轻
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问焉以
求一得

问之人以
试其能
B
.贤于
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
身而已
C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好学而
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
明辨之也
18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④⑤⑥
19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3
分)
译文:



2
)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2
分)
译文:



3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2
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
.B
(忌:妒忌)(3
分)
17
.A
(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
项:介词,比/
介词,对。C
项:句末语气词/
兼词。D
项:连词,表示转折,却/
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
分)
18
.C
(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
分)
19
.(1
)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
不多见了。(4
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
)(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
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
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15458.html

相关阅读:《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及翻译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阅读答案(附翻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精编高考题型实战演练(附答案)
《李苗,字子宣》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