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8
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弄口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萌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徊。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
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6.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7.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D
(有效信息在第①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
7.C
(
A
项,原文在第
②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估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
项,信息源在第②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
项,信息源在第②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
8.B
(
B
项信息源在第①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16959.html
相关阅读:《<书目答问>的著作权问题》阅读答案
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阅读答案
《奥运: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侧影》阅读答案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阅读答案
《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