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世界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以下是中华民族的奋起专项测试,请考生及时进行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解析:D 申后是周幽王的正妻,宜臼是嫡长子,而褒姒之子伯服非嫡长子,立褒姒之子显然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2.(2014临沂模拟)刘邦初即帝位朝会之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后,刘邦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贵的主要来由是()
A.君臣名分严明 B.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C.君臣亲密无间 D.君臣产生距离意识
解析:A 材料对比了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前后朝会的变化,之前,君臣地位相对平等;之后,刘邦知为皇帝之贵,说明君臣名分严明。
3.(2013云南联考)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解析:C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错误。B项是与唐代的共同点,不是宋代科举的最主要影响。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并非扩大规模,D项错误。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
4.(2013青岛模拟)雅典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追查祖宗成分的纯洁公民队伍的政治运动,将很多混进自由公民队伍中的人揪出来变卖为奴。将近两万人的公民中,竟然查处了五千人。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B.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社会动荡
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解析:D 雅典人纯洁公民队伍的政治运动,使占人口少数的公民人数进一步减少,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具有狭隘性。故选D。
5.(2013西安模拟)英国学者梅因指出:所有古代社会往往为了轻微的骚动就有被颠覆的危险,所以单单出于自卫的本能,就足以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否则他们也许会而这是古代世界中一种真正重要的危险用武力斗争来解决争执。下列各项与此相吻合的是()
A.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
B.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C.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罗马法由零散发展到系统完备
解析:C 注意关键信息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罗马帝国各族人民获得公民权的是万民法。
6.(2013湛江模拟)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解析:B 抓住关键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结果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7.(2014九江二模)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解析:D 由材料信息器不良技不熟,可判断林则徐的观点是清政府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材料无体现。中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制度落后,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B项错误。8.(2013保定一模)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解析:B 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本则材料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的言语,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9.(2013保定一模)《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解析:D 从材料今要议和断难依允即可判断选择D项。当时,尽快想结束战事的是清政府,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国支持日本,B项错误;材料中并不包括朝鲜问题的建议,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0.(2013宜春联考)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D 使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是腐朽的封建统治,A项错误。B、C两项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求富、自强到救亡反映了中国人对民族危机认识的加深,D项正确。
11.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解析:B 题干中的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A项排除;戊戌政变发生在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故排除C、D两项,答案为B。
12.(2014马鞍山一模)如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解析:B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仔细观察图片,清政府对内怒容(指严厉实行专制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是笑容,意指清政府对外推行卖国妥协政策。再联系题中的1909年讽刺清政府等信息可知B项与漫画的内容相符。
13.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解析:B 这首歌谣体现了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金田起义事件,可作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史料。该歌谣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辉煌历史,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中华民族的奋起专项测试及答案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历史网预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18268.html
相关阅读:陈旭麓先生史学思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