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对话
记者:叶先生,今天就“
诗歌的前途”
这个话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
叶嘉莹:这要看情况了。你如果不会写旧体诗,还拼命要凑一首旧体诗,那就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你本身有很深厚的旧体诗修养,你的生命和感情就是结合那个形式跑出来的,你写出来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你的诗就有存在的价值。
记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旧体诗的写作形式,有这个修养的人越来越少。会不会因为这样的缘故,将 来旧体诗的写作就会消失呢?
叶嘉莹:那不一定。你看现雀报刊杂志上的旧体诗不少,中华诗词协会,北京除外,各省市、各县区,诗词协会的人可多了。就我这里,好诗坏诗,成千上百的,整天有人拿来。我说写不好就不要写,可是他还挺喜欢写。
记者: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龄都偏大L
叶嘉莹:是。写旧体诗的人岁是偏大。
记者:现实中旧体诗写作的训练一代比一代薄弱,将来这种文体会消失吗?
叶嘉莹:我没有这种预言的能力。以我接触的人来看,我有个学生,在学校里也没人教他这个形式,他只是自己喜欢,熟悉这个形式,就写出诗来了,而且写得很好。也有的学生,我拼命教他,他就是写不好。旧体诗不是勉强可以得来的,一定要爱好旧体诗,不止是外表的爱好,要背诵很多以后,很熟悉旧体诗的语言,旧体诗所用的词汇,有什么感情时,张口出来就合乎格律,就很典雅,就是有生命和感情的。这就是诗词修养。
记者: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旧体诗生存的基础吗?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旧体诗吗?
叶嘉莹:这不是旧体诗问题,是整个诗的生命都没有了。现代人都追求物欲、表面化、速成,人心都向往物欲了,不愿意读诗了,这样的环境就是不利于诗歌的环境,整个社会没有诗的生存环境。
记者:既然社会抛弃了诗歌,我们又不喜欢写诗歌,“
诗歌与其这么尴尬地活着,还不如让它死掉”
,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
叶嘉莹:诗歌活着不活着,不是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它是自己有生命的。后代的人对诗歌能穆体会能够理解,写出来的诗中,能够把生命寄托在里面,那它就是有生命的,不是我们让它有或是没有。只要有旧体诗存在,只要未来的人能够看到能够读到,说不定碰到哪一个人,只要他喜欢,只要他写得好,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的学生,他生长在农村,他爸爸妈妈是种地的,他没有这个诗书的家庭,他见到诗就是喜欢,他从小背诵,他就写得很好呵。尽管大家都不写了,可如果宣判诗歌会死,这不是我们能够宣判的。我们不能让它死,也不能让它活,要死要活是它自己的事,是它碰不到一个知音的情况下。
记者: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现代人学旧体诗有什么好处?
叶嘉莹:因为旧体诗既不像唐代那样可以实现升官发财的梦,也不像当今炒股票那样可以直接看到结果。很多人都看不到诗的好处。其实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尧斯·
伊塞尔说,阅读是一个提升自己经验的过程。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的筛选、淘汰,那个诗人的诗,是那个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这个伟大的诗人的诗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这是诗歌的一个好处。
钟嵘在说诗的作用是“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穷贱易安”
是说诗可以使处在贫困卑贱之中的人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恕贪赃枉法。“
幽居靡闷”
是说一个人幽静独处没朋友时也不会烦闷,因为有诗作伴侣。“
莫尚于诗”
是说,当你的生活出现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你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你的悲哀忧愁可以借诗消解了。所以学诗有莫大的好处。
记者:采访您的人很多,您认为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问得最害怕的是什么问题?
叶嘉莹:就是你们问的“
诗歌还有没有用处”
。
(选自《羊城晚报》2008
1 1
月22
日,有删改)
①
叶嘉莹(1924-
),知名汉学家,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19.
依据文本,概括叶嘉莹对1
日体诗写作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 (4
分)
20.
访谈很讲究提问,简析下面两次提问的作用 。 (5
分)
①
记者:叶先生,今天就“
诗歌的前途”
这个话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
②
记者: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龄都偏大?
21.
结合全文,简析“
诗歌还有没有用处”
为什么是叶嘉莹最害怕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9
、①
旧体诗的写作现状是:写的人不少,但写得好的人不多,写作者龄一般偏大。(1
点1
分,任答两点2
分)
②
旧体诗的未来发展:旧体诗不一定会消亡,(1
分)但知音难遇的困境必然存在。(1
分)
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
访谈根据问答恿路理清文章脉络,根据答的内容理清文本观点。此题答题角度在题干中非常明确,考生不能忽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0
、①
第一问是记者直接发问,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接提出来。(1
分)利于节约时间,(1
分)利于明确谈话主题;(1
分)
②
第三问是追问,紧接上面的很多人写1
日体诗,但又没具体说明主要是些什么人在写的情况进行追问,(1
分)利于引导对方思考后面记者想问的旧体诗命运的问题。(1
分)
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
、目前诗歌的生存环境恶劣,社会大众受功利思想影响,(1
分)很多人看不到诗歌提升自己,让自己获得平静和快乐的好处,也无法接受对诗歌好处的理解,(2
分)于是就抛弃了诗歌,而这一问题目前无法解决(1
分)这就使得诗歌不仅生存困难,而且未来发展也会出现较大的危机,(2
分),这自然令叶嘉莹以及关心和爱护诗歌发展的人最为害怕和关心。
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
。
“
诗歌还有没用处”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解决当今诗歌生存困局的基础,也是预测未来诗歌发展的基础,所以,无论是爱护诗歌发展命运的人,还是诗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问题。专家怕问的原因是他们知道诗歇的好处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接纳。大众不接受不理解诗歌的好处,就不会重视诗歌,不重视诗歌,诗歌未来的命运就是很容易消亡。诗歌消亡的命运就是专家最害怕看到的结局,所以就最害怕他人总纠缠这个目前无法解决的“
问题”
(社会问题不能单靠专家的讲授能解决的);可社会大众因受社会功利至上因素的影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干什么事情首先就是问对自己有没有用,而且是明显(表面化)的用处。因此,专家的害怕,采访者的关心(采访者是代社会大众来发问的)就有了共同的连接点。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20775.html
相关阅读:《昨天,碰到朱光潜》阅读
《保护遗产 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阅读答案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阅读答案
鲁迅《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蒋勋说《寒食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