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
251
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
“
守
”
字的原始造型。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
“
深淘滩,低作堰
”
)、八字真言(
“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
),直到
20
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
“
你走这边,他走那边
”
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
400
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
3
米的
“
三神石人
”
测量水位。这
“
三神石人
”
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
20
世纪
70
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1
.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
分)
12
.第三段浓墨重彩,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
分)
13
.联系上文,说说你对
“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
这句话的理解。(
4
分)
14
.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6
分)
参考答案:
11
.首段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或
“
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比
”
),(
2
分)既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
2
分)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1
分)
12
.表现水的魅力,赞美水的强悍生命力,(
2
分)显示出都江堰水坝工程的神奇功效,肯定了都江堰的游观价值,(
2
分,写出都江堰的价值即可),为下文写李冰精神作铺垫。(
1
分)
13
.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治水理念和经验(
2
分),以及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身上体现的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
2
分)
14
.
①
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了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
②
赞美李冰为民做实事的献身精神,充分肯定李冰为利民、富民,既做官又做水利专家的政治道路;
③
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每点
2
分,共
6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20890.html
相关阅读:《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阅读答案
龙应台《苏州的识者》阅读答案
《走进腾格里(节选)》阅读答案及解析
《享受读书》阅读答案
《梦巴黎 张清华》阅读答案(附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