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
诠赋》中说:“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
赋”
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
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
艺文志》中说:“
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
赋”
,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
不歌而诵”
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
不歌而诵”
的文体为“
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
不歌而诵”
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中说:“
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在《诗经》中,“
赋”
和“
比”“
兴”
都是一种艺术手法,“
赋”
指“
直书其事”
。到了《楚辞》,发展到对“
其事”
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铺采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
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
体物”
,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
写志”
的一种“
载体”
,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
铺采文”
的艺术形式与“
体物写志”
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1
.下列关于“
赋”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
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
.“
赋”
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
.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
赋”
,后来“
不歌而诵”
成了“
赋”
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
.在《诗经》中,“
赋”
只是一种“
直书其事”
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
.刘勰认为“
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
.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
.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
古诗”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
写志”
的“
载体”
,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
B
.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
赋”
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
.后世的一些诗也“
不歌而诵”
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
.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D
选项中“
只用”
一词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2
.A
.“
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
和“
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不符合原文意思
3
.B
.关于“
纵横家参与创作”
的这一分析不正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21473.html
相关阅读:《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阅读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西续红楼:黛玉的力量和文体的力量》阅读答案
《唐诗的任侠精神》阅读答案
《一场跨越将近400的对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