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下左图2),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下右图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氯气的性质。
2.5总结评价——提升认识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84消毒液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后,给家长提出一些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这个问题的创设就使得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到的氯气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整合,同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也恰恰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具体如下:
3.1编制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所在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那样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3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4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3.5突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加以解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23186.html
相关阅读:记忆化学方程式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