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中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附译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狄 仁 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 gua) 误,止司刑使,停斩决, 狄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
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
注]
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
?
,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
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
B.
奏成复

,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
C.
明公亲

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
D.
哀荣
备于三朝

哀荣;死后得到的荣誉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止司刑使,停斩决


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相携哭于碑侧


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5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6
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5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
B.
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
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
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满分
8

)

(1)
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4

)
译文:


(2)
遂为光辅所?,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
4
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3

B
;毁:撕毁,毁掉。
14

C
;②是向武则天表示自己的忠诚,③是侧面表现,⑥是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怀念。
15

D

A
项被判死刑的是士人、百姓,并非都是狄仁杰的属下官员。
B
项刺配丰州的是免死的囚徒,不是狄仁杰。
C
项这是“既平之后”的事。
16
、①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逆人”
1
分,“论理”
1
分,“乖”
1
分,“存恤”
1
分,共
4
分)
②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为……所”
1
分,“谮”
1
分,“左授”
1
分“寻”
1
分。)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26969.html

相关阅读:“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余增远先生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