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
银锭桥下水倒流”
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
远香近臭”
,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
,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
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
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
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
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
城中第一佳山水”
,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
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
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
、1990
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
米
米
米
块、翠瓶卷花望柱6
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
银锭桥”
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头”
的汪精卫。宣统二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
银锭观山”
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
西涯八景”
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
杨萱庭”
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
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
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
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
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
选自《人民日报》
2
月27
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38885.html
相关阅读:严歌苓《赤贫魅力测试》阅读答案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阅读答案
《偎依那座雪峰》阅读答案
张抗抗《天山向日葵》阅读答案
《浅滩 张抗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