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
山村的墓碣”
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
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
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
这是真的吗?”
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
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
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们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1943
,写于昆明
15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中“
瑞士山村”
的特点。(4
分)
答案:①
山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争,环境幽静;(2
分)②
山村的人们朴质善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特色。(2
分)
16
.请谈谈你对“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几句诗的理解。(6
分)
答案:①
表达了生者对飘然远逝的人们的一种虔敬;(2
分)②
象征了对路上的人生的体会,是人生的写实;(2
分)③
借墓碣诗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和同情。(2
分)
17
.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5
分)
答案:作者说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小册子和“
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表现出了对当时战争的厌恶之情;(2
分)面对战争带来的大量死亡,作者遥想着瑞士山村的宁静和山中农人们质朴幽默的墓碣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宁朴素的生活的向往。(3
分)
18
.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赏析。(7
分)
答案:文章用平平常常的叙述,平平静静的语气,通过对几则独特新异的墓志铭的介绍,反映了山村居民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念,也透射出作者朴素豁达的生死观和博大的同情心。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见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永恒。
六、选做题(两小题任选做一小题,9
分)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
滚开!”
仆人说,“
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
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
石头汤”
喝。
“
石头汤?”
厨娘说:“
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
于是她就答应了。
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
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陆续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到了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请你根据对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体会,任选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示例:
(1
)穷人的角度:
①
学会变通。穷人故意打乱仆人的常规思维,最终实现了理想。
②
学会分解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③
第一步往往很重要。万事开头难,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会为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2
)仆人的角度:
①
不要被貌似的“
免费”
欺骗。看似“
不需要花费什么”
,最后实际上还是耗费了不少(豌豆、薄荷、香菜、碎肉等)。
②
思维定势往往害人不浅。仆人钻进了思维的死胡同,结果在不知不觉中“
中招”
。
(要求观点鲜明3
分;结合原文作适当的分析,并能言之有理6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42214.html
相关阅读:叶圣陶《春联儿》阅读答案
《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听雨的奢侈》附答案
《父亲的节日》阅读答案
罗书华《简不短与繁不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