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选
)
赵丽雅
1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
“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
,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杜甫)、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
“
绿窗春梦轻
”
(陈克)、
“
午窗残梦鸟相呼
’’
(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
2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
“
观山虚牖
”
,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
“
实其四面,独虚其中
”
。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3
窗除
“
通
”
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
“
隔
”
。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间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4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
“
实
”
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5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1
.下列对
“
窗的审美功能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
“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
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
.在杜甫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和王安石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
.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
.林黛玉的诗: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
.对窗的
“
通
”
与
“
隔
”
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
“
观山虚牖
”
,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
“
通
”
的作用。
B
.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
“
隔
”
的作用。
C
.窗的
“
通
”
,就是贯通,李渔作
“
观山虚牖
”
,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
.窗的
“
隔
”
,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
“
隔
”
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
.李渔的
“
无心画
”
,是
“
实其四面,独虚其中
”
,其中的
“
虚
”
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
.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
.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
“
虚
”
的漏窗,让墙外的
“
实
”
的
“
几竿修竹
”
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参考答案:
1
.
C
(牵强附会,不符合文意.这里只是说睡梦,没有体现出窗的审美功能”来。在“绿窗春梦轻”、午窗残梦鸟相呼“这些诗句中,“窗”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因为人们把它作为凭借,“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人人的意识”中。离开了“窗”这个内外相连的凭借,就与“窗的审美功能”无关了。)
2
.
C
(“通”,理解为“贯通”不恰当,应理解为通透;说“为了把……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也不恰当,李渔作“观山虚牖”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纳入到尺幅窗、无心画”中。)
3
.
D
(对“化实为虚”的理解不当。原文。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是说粉墙和修竹的搭配上“实”了一些,如果在墙上开一方漏窗,就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同时,“化实为虚”是一种审美观,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的做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42341.html
相关阅读:《宇宙是唯一的吗?》阅读答案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阅读答案
《疾病与演化进程》阅读答案及评分细则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阅读答案
《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