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题。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
有教无类”
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就必须要经过礼乐熏陶,“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具体说来,就是首先要在人伦社会的大网络中,找清个体所处的位置与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紧跟着是通过礼教、乐教等,习染先在于个体的社会所包括的各种人伦关系及由之所赋予个体的各种人之应然,后者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各种外在的行为规范“
礼”
;接着,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后,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
礼”
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
仁”
。
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类人伦关系中,个人主体以自觉于自身的相应道德伦理,如敬、宽、信、慈、孝、悌等,修养身心而又融洽社会。在以外在的“
礼乐”
养成个体的道德心性或促成主体道德自省的同时,将世间的这些人伦关系及其相应伦理范畴,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伦理自觉意识乃至自身的生存需要,使礼乐最终符合人类成其为一个和谐社会统一体的伦理要求与道德诉求。
如此看来,道德伦理相比于以政治秩序为中心,对孔子礼乐思想来说,前者更具有先在的优位性,且在孔子看来,依社会各成员的道德自觉而达成的社会伦理,涵盖甚或重新规范了其特定领域的政治伦理。相比于
“
礼不下庶人
”
的礼乐文化传统,这种优位性更趋明显:例如,周公的传统礼乐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礼乐制度,为以姬姓各级贵族为代表的周代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准则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而孔子礼乐思想则将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社会成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礼乐习染下,将外在的全社会各种对待的伦理关系,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社会各成员的
“
仁者爱人
”
的道德自省与
“
克己复礼
”
的主体自觉。
(
摘编自闫春新《
<
论语
>
礼乐思想新探》
)
7
.下列对于“礼乐伦理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之前,
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礼乐伦理化,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B
.从孔子开始,因为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所以才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
C
.礼乐伦理化就是通过礼乐的熏陶,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明白人之为人的本然,进而形成一种道德自觉。
D
.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礼乐伦理化才算基本实现。
8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施行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有利于姬周统治。
B
.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被赋予的各种“人之应然”,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各种外在行为规范“礼”。
C
.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礼乐最终符合人类成其为一个和谐社会统一体的伦理要求与道德诉求。
D
.相比于周公的传统礼乐文化,孔子礼乐思想更为重要的则是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社会成员。
9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之所以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就在于它完全改变了西周的礼乐教化传统。
B
.孔子的礼乐思想,既需要外在的“礼乐”熏陶,又需要有内化的自觉意识。
C
.相比于孔子之前的传统礼乐文化,孔子的礼乐思想在“礼下庶人”这方面,更能体现出一种优位性。
D
.在孔子看来,依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而达成的社会伦理,是比其特定领域的政治伦理要
好的。
参考答案:
7
、
D
(
A
项,文章只是说经过周公制礼作乐改造后的周代礼乐制度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B
项,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
C
项,并非只是“形成一种道德自觉”,还需“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
8
、
D
(由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可知,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礼乐……”选项在表述上,倒置了其中的关系。)
9
、
A
(
A
项错在“完全”一词,孔子的礼乐未完全改变礼乐教化的传统,而是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进行了转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46623.html
相关阅读: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伦理学的邀请》阅读答案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阅读答案
《真实的神话》阅读答案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阅读答案
《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与重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