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国文《吾不知》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7题。(20分) 吾不如 李国文 吾不如一词,多次出现于古人的说辞之中。在史籍上,最常见到,也是最常引用的例子,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的吾不如了。 司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吾不如
李国文
“吾不如”一词,多次出现于古人的说辞之中。在史籍上,最常见到,也是最常引用的例子,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的“吾不如”了。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这样写道:“天下已定。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一连问了两个“为什么”,我们仿佛看到,他那一脸的得意之色,骄矜之意;我们也仿佛听到,他那张狂,牛气,任性,矫情的口吻。
一个胜利者,当他凯旋时,一个成功者,当他收获时,一个春风得意之人,当所有的大门都为他打开时,在他的潜意识中,肯定有一种乐意被人拍拍马屁的冲动,有一种极想被人恭维崇拜的期待。虽然吹牛拍马,溜须捧场,是一门不学成材、不教自会的学问,但有拍得好、捧得好者,也有拍得不好、捧得不好者。好的,有本事令被拍者、被捧的,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拍,你的捧,斯为上乘。
这,他54岁,从公元前209起义,至此,不过七工夫,居然由亭长而汉王,由汉王而汉帝,成为一国之君。试想一下,坐在龙椅上的他,面对自己鱼龙变化的命运,天渊差别的境遇,怕也有些不大相信这美梦果然成真的。所以,他等待大家的马屁和吹捧,让他找到天子的感觉。虽然,吹、拍、舔、溜,不免下作;虽然,谄、媚、哄、捧,十分肉麻,然而,它却是立分尊卑的一杆秤。所谓“置酒洛阳宫”,说白了,就是他召开的一次赛马大会,看谁马得好,看谁马得快。
于是,一个叫高起,一个叫王陵的马屁精跳出来。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两位当然也算善马屁者,不过,吹捧的力度不够,溜须的水准稍差,哪有韩信曾经的“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一拍,拍得刘邦那一份滋润呢!高起、王陵的马屁,哪能让他感到尽兴、觉得满足呢!于是,他亲自操刀,自拉自唱地给自己马屁起来。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接下来,韶乐齐鸣,杯盏互动,载歌载舞,欢呼震天的热闹,司马迁没有描写,但这种极尽顶礼膜拜的宏大场面,乃中国历朝历代之常规,是可以想象得知的。这就是刘邦名垂青史的三个“吾不如”了。
再看“被不如”的这三位,便知道刘邦的这番话,说了,犹如不说。
洛阳宫的这次盛会,是大汉王朝开国第一会,张、萧、韩三位功勋之臣,不可能缺席。如果他们三位在场,为什么没有表态?你不认为蹊跷吗?当然不一定要肉麻地谢主龙恩,可司马迁笔下只字未提,显然另有隐情。看来堪称人精的这三位,明白得很,抬轿子的永远比坐轿子的矮半截儿,绝不会因为摸了你的顶,以为从此就不抬轿子而坐轿子。他们太了解刘邦了。没有态度,其实就是态度。即使陛下将他们吹捧上天,高不可攀,作过亭长的他还是要在天之上的,因为水涨船必高嘛!
(选自《文学自由谈》第2期)
13.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刘邦为什么要“置酒洛阳宫”。 (4分)
答: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1)说了,犹如不说。(2分)
答:

(2)抬轿子的永远比坐轿子的矮半截儿,绝不会因为摸了你的顶,以为从此就不抬轿子而坐轿子。(4分)
答:

15.文章提及韩信认为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的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6.司马迁为什么不描写臣子们“顶礼膜拜的宏大场面”且“只字未提”三位功臣的表态?请加以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刘邦作为胜利者潜意识中有一种极想被人恭维崇拜的期待;找到作天子的感觉,与臣子分出尊卑;看谁擅于拍马恭维(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14.(1)刘邦对三位的夸赞,不是真心夸赞,而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高高在上(2分。“说了”、“犹如不说”的理解各1分) (2)臣子永远在皇帝之下,绝不会因被皇帝表扬而失去臣子的本分(4分。“抬轿子的”、“坐轿子的”、“摸了你的顶”、“不抬轿子而坐轿子”的比喻义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内容上:韩信善拍马屁,高起、王陵的马屁与之相比,不能让刘邦感到尽兴,觉得满足。结构上:照应第三段所写的上乘之拍,引出下文刘邦自我吹捧的论述(4分。内容2分,结构任一点2分)
16.给读者留下思考的情境、想象的空间;司马迁不想写,对高祖有自己的褒贬态度;司马迁善用互见法描写人物,《高祖本纪》描写的重点在表现高祖的善用人,而非臣子们的膜拜,臣子的表态可能在它传中描写(6分。每点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50109.html

相关阅读:《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阅读答案
《语言与文化 金开诚》阅读答案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阅读答案
《国学的焦灼》阅读答案
《人生如潮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