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裴秀少年聪颖,八岁能文,时人称赞他“后进领袖有裴秀”。他的叔父裴徽才冠一时,慕名拜访者都不忘同时一瞻裴秀仪容。
裴秀年轻时袭父职为魏国清阳亭侯,后升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他曾力劝司马师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后,裴秀得到重用,官拜尚书令,不久又升任司空(宰相),兼任地官之职。地官一职使他接触到大量地理及地图资料。当时的地图绘制粗略,有些甚至怪诞离奇,不符实际,更谈不上比例、方位。裴秀发现,就连《禹贡》中的山川地名也多有变易,不能作为依据。他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苦心研究终于创造出“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理、高下、方邪、迂直),不但能使用比例,而且能标明方位、道路的曲直和地形的高低。“制图六体”与现代的绘图法相比,除经纬线和投影外,其他方面都扼要地提到了,这一制图法被历代绘图家沿用了一千二百多年。裴秀还使用“制图六体”原则,编制出包括山脉、河流、疆域、区划、城乡聚居、水陆交通等在内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成为中国绘图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当时,有一幅旧《天下大图》竟用了十八匹绢绘制而成,占满客房墙壁后,双挂满了院墙。裴秀深感不便,于是又用方格缩小地图的办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将旧《天下大图》缩小在一匹娟上,更名《方丈图》,使用起来大为方便。
武帝泰始七年(271)病故,时年四十八岁。遗著还有《易论》、《乐论》、《春秋土地名》及文集三卷。
裴?(267-300),字逸民,裴秀的次子,西晋闻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晋太康二年(281),裴?出任太子中庶子,后升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元年(291),因诛杀杨骏有功,受封为武昌侯。他思维精敏,辞论丰博,敢于独持异议,时人誉为“言谈之林薮”。他又淡于名利,虽然与权臣贾充有亲戚之谊,但仍力主任人唯贤,反对重用外戚。在钦命他担任门下事这一要职时,他曾两次上疏,力谏另选高明代替自己。因此,虽然他身为贵戚,仍受到尊崇与爱戴。
西晋时代,唯心主义玄学盛行。以王弼、何晏为首的玄学派提出了“天下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论点。裴?不为时流所感,独树一帜,写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著作《崇有论》,有力驳斥了“贵无”派唯心主义玄学谬论,提出了‘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是本体的唯物主义论点。《崇有论》推理严密,尖锐有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裴?主持正义,公正不阿,坚决反对献媚取宠的赵王伦,后来,伦为夺帝位,排除障碍,将他杀害,殆时年仅三十四岁。除《崇有论》,还著有文集二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54952.html
相关阅读:印尼--婆罗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