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强
①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
度”
,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语言为例,“
文雅”
本是层次高、积累厚、修养好的体现,但过分讲究辞采,难免华而不实;刻意追求古奥,必然隐晦难懂。例如汉大赋以语汇丰富、用字奇僻为尚,尤其是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奇字僻词堆砌满纸,简直可与字典、类书相比,读起来颇感困难。甚至连有“
八斗之才”
的曹植也说:“
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
这样的文章,尽管色彩斑斓绚丽,但其艺术效果必然有限。文雅过头会变为俗,正如清人魏禧论文所说:“
着佳言佳事太多,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眩目,正嫌有市井气耳。”
将文雅强调到极端,就会产生令人反感的酸腐,必将导致变美为丑。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满口的“
之乎者也”
令人感到可悲又可笑,其实像孔乙己这样迂腐的文人在历史上可谓多矣,以至于人们常将知识分子称作“
酸文人”
。
②
的确,有的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雅和博学,在诗文中大量运用典故,或故意使用冷僻词语,以炫耀才学。使事用典是知识丰富的表现,可以使文章显得博奥而有文采,彰显文雅。然而使事用典对于作品来说不过是为了增加其表现力,可是有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于晦涩难懂。
③
在文学史上,与过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现象,所谓“
求俗”
是指在作品中有意使用口语、俚语等非文人化的语言或表述方式,因而显示出与一般文人作品不同的风格面貌。如中唐时人白居易将文艺作为教化工具,表现形式力求通俗易懂,其《新乐府序》云:“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这里的“
质而径”
、“
直而切”
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从而使读者容易了解接受,以达到教化天下的最佳效果。为使妇孺皆解,白诗在语言的运用和词语的修饰上,力求通俗浅白,常常采用为民间所“
喜闻乐见”
的语言,宋人曾举其诗中俗语为例:“‘
亲家翁’
、‘
开素’
、‘
鹊填河’
,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
除了语言的俚俗之外,白居易在诗境的构思上也求浅求俗。在批评史上,对白居易诗歌通俗化倾向评价往往是褒贬参半,有赞美者,亦有加以批评者,如针对其语言的批评:“
乐天赋诗,用老妪解,故失之粗俗。”
又如针对其诗境的批评:“
白居易的诗……
往往用很多话描述一个境界,一种形象,仿佛生怕读者不理解,不得不反复叮咛一般,因此,他的不少诗都是大白话,很少有浓烈情思。”
应该说白居易的“
求俗”
的文学实践有得有失,本文不拟加以分析评判,举白居易之例意在说明文雅的复杂性。
④
与创作中的酸腐风气相互呼应的是批评家的求雅过甚以至于走入极端的倾向。一些批评家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竟将其他的表现手法一概否定。在文学批评史上关于雅俗批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既有针对某种特定对象历时性变化的批评,又有面对不同对象共时性的比较批评。
⑤
文雅在美学史上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创作者和批评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既有求雅而走入极端却失去文雅的基本特点者,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走入“
俚俗”
的另一极端者。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雅俗认识,同一时期对不同的文体也会有不同的雅俗辨析。围绕雅俗的不同认识和追求形成了美学史上许多有趣的话题。
(选自
第1
期《社会科学战线》,有删减)
8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 ,奇字僻词堆砌满纸,连有“
八斗之才”
的曹植也不喜欢这样的作品。
B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
度”
,将文雅强调到极端,一定会导致变美为丑。
C
.在批评史上,白居易诗歌因其通俗化倾向而往往得到更多人的赞赏。
D
.批评家往往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将其他的表现手法一概否定。
9
.关于“
用典”
的表述中,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用典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博奥而有文采,彰显文雅。
B
.对于作品来说,用典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表现力。
C
.有的文人故意使用冷僻词语,以炫耀才学。
D
.有的人用典因为过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于晦涩难懂。
10
.文章第④
段中提到了“
历时性变化的批评”
的概念,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①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②
在文学史上,与过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现象。③
一些批评家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④
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针对某种特定对象历时性变化的批评,又有面对不同对象共时性的比较批评。
(答出3
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54998.html
相关阅读:《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阅读答案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新机场线”规划的启示》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谈隐逸》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18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阅读答案
《凤凰的翅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