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思考
学生的发展总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体验愈深刻,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此,我们遵循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索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我感悟与吸收的能力,而我们也深知,小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教师精辟的引领可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当学生探究的任务在头脑中有操作的明向之后,何愁学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为此,在设计进行自探中是否更多地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让其体会到数学问题存在的价值,把学生的热情毫无痕迹地吸纳于对问题的理解与探求之中。
◇思辩是有效生成的学习过程。开展小组的合作与思辩能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在活动中也培养着一种向上的群体意识和积极的活动能力,在操作中是否能不流于形式,适时适度、充分有效地开展一些即时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多向的,上课争辩的时间为何要是固定式的?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聆听来自于学生情感、活动、表达、分工、协作的心声。
二、实施的策略
◇创设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唤起原知,搭起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支架。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取、记忆、练习的过程,而是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健全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和结论。
◇张扬个性,拓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要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要让学生自己去拓宽,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开掘,学习收获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因此,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加强指导,激发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不是“放羊式的盲目自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与促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但让学生喜欢数学,而且让学生善于学数学。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会化归,学会比较与类比、归纳与综合,向学生渗透集合与函数等思想与方法。
三、课堂的操作
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让真实合作与探究成为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是我们永恒的期待;课堂是一面镜子,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形式,构建以探究为途径,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与体验,使学生投入到充满自主与合作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为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学引探
学生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探索、思考的内容必须适合小组讨论的需要。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79111.html
相关阅读: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