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所谓材料型问答题,就是材料解析题向问答题延伸。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材料题和问答题有打破界线的趋势,材料解析题向问答题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可见,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此类题型普遍认为“难”,是高考失分的主要题型。为此,本文结合一些高考题和日常教学实践,介绍这类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型问答题的出现及其发展     材料解析题向问答题延伸的材料型问答题,首次出现于1991年高考历史试卷,此后,每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中都有这种类型的题目,且分值逐渐增加(1991年9分,1993年、1994年10分,    1995年14分,……,2005年广东卷26分)。2006年广东卷三个问答题都是这类题型,分值达到36分。如:     第29题: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组织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请回答:……     第30题: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请回答:……     第31题: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所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请回答:……     这三个问答题,都是先给出与答题有关的重要信息(材料),要求学生依据信息回忆课本,按问题要求组织答题。     再者,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因此,作为考生和指导复习的老师,注重研究、探索此类题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材料型问答题的概念和特点     1、材料型问答题是列出材料,针对材料多方设问的一种问答题。对这类题型的称法尚未统一,有人称之为“大型问答材料解析题”,也有人称为“论证题”、“历史理论性问答题”、“材料型论述论证综合题”等等。     2、这类题型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理论性强。它要求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例:1992年高考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有杨贵妃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的观点。     分析:此题可从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个人的历史作用等不同角度,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观点进行分析评论。     (2)能力考查层次高。这类题型加强思维强度,能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能力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2006年广东卷第29题: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组织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请回答:(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2)编撰这两部巨著的目的分别是什么?(3)这两部世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这一题材目,能力要求涉及《考试说明》10条能力要求中的:再认再现、分析材料、获取材料料信息、归纳比较和概括、史论结合等9条。     (3)创设新情境。这类题型一般提供一则或几则新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能力。如:     1992年高考第49题引用史家观点,93年高考第42题则应用文学作品“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相往来,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重在知识应用。材料式问答题材料来源广泛(典籍、文件、图表、碑刻等),浩如烟海,设问方式多样,答案不拘泥于教材,又不完全脱离教材。它要求考生把教材内容“活化”,应用到题目所设的新情境中,分析回答。因此,猜题估题的侥幸心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这种题型面前都寸步难行。     三、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要比较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型,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一)审题     1、阅读材料,提炼信息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旨,不应象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题例1: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要,末议抑之;夫工商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为本者。”此论核心是什么?试以清政府的有关政策及影响评析这一观点。 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观点:农、工、商都(重要)是本,批驳历届封建统治者都重农轻工、商的政策。     (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题例2: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以成功。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倘若光绪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以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局势怕也将不一样。”试结合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弄清材料的观点。材料中“韦石之变”等现象是矛盾运动中特殊性或偶然性,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辞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题例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 “(秦朝)在证明了法学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得依*被统治者的默认。”试结合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分析: 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从反面说明秦亡的原因,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确。     2、分析材料、划分层次     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由于此类问题多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题例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结合北宋、南宋与辽、金、夏议和的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述上述观点。     分析:先把材料分成四层:(1)“是宋……亡”,(2)“盖……弱”,(3)“而……争”,(4)“以……策”。逐层理解大意,提炼出材料观点,再结合原因批驳上述观点。     3、审清题意,回顾教材     审清题意,主要有:     ①审提示语(如上题“评述”)     ②审关键词(中心词),即提示答题围绕的中心词和落脚点。(如上题“北宋、南宋与辽、金、夏议和的原因”)     ③审条件限制词(时间、空间、频率等),即答题的时间、空间范围(如上题“北宋、南宋”时期)。     任何材料同教材都有一定的联系,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回顾教材: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时期有关,把材料落实到所掌握的历史时期中;然后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能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       回顾教材,作用有三:①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②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③帮助解答问题。     题例5:《分赃者的聚会》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获“狐狸”之外号;克里孟梭的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孟圣手”;威尔逊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又聋又哑的唐吉珂德……日本代表则对欧美事务很少开口,故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请回答:“分赃者的聚会”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有关史实说明“狐狸”、“老虎”的野心。举例说说“百灵鸟”变作又聋又哑的唐吉珂德最典型的事例。“沉默的小伙伴”“很少开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     分析: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回忆教材,判断“分赃者的聚会”是哪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国际事务?(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进一步推断“狐狸”、“老虎”、“百灵鸟”、“沉默的小伙伴”暗指谁?(哪些国家及其领导人操纵巴黎和会?)从而准确回答问题。     (二)草拟提纲,构思作答     材料式问答题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考生如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容易出现史实混淆,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     例:1992年高考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有杨贵妃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的观点。 分析:此题答题思路为:①表明态度:赵翼的论点是否正确?②回忆课本扣紧题目,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指出“题中言论”正确或错误之处,以史实支持或批驳赵翼的论点。③赵翼的观点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     (三)史论结合,分层作答     答好历史材料式问答题的关键是:在历史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做到“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并且注意“紧扣设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还要“分层作答”。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同时,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如:     2006年广东卷第29题: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答什么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     答:(1)社会背景:……   (2)目的:……   (3)影响:……   这样的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     如:92年高考“唐女祸”一题,可分三层次:(1)评论赵的观点(错误或正确);(2)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驳斥赵的观点。(3)分析赵的观点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3、要点化。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总之,1992年以来,每年高考都有 “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的材料式问答题,对这类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抓准一点,考深考透,加强对这类题型的训练,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79160.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