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 苏廷评行状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

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凶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

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二十有二,日操兵

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
执礼
,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

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

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

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
成就
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
·
卷十六》,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
A
.日操兵乘


乘:登
B
.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
.又皆怀慕
亲戚乡党

慕:贪恋
D

所以劝导成就


成就:成全,造就
6
.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3

)


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
A
.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
.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

苏序
尽管
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
.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

行状

,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

(1)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3

)

(2)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

)

(3)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

)
参考答案:
5

(3

)D

成材,成器

6

(3

)C


表现其为人洒脱;

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

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7

(3

)A


到了壮还不能熟知诗书

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8

(1)

(3

)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
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
1
分;输发府藏(
fǔ zàng
,肺腑),
1
分。
(2)

(3

)
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
分;素,
1
分;缘是大扰,省略句,
1
分。
(3)

(4

)
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
分;

非独
……

……”

1
分;僻远自放,
1
分;过,
1
分。如将

公之无传

译为

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

,亦可。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

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

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

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

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

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

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

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

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82911.html

相关阅读: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裴邃字深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代蒋坦《秋灯琐忆》阅读答案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钱唐湖石记》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