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型解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材料解析题通常是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构成。一道题中有一个或多个材料作为设问和答题的依据。材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是能反映事件或现象的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的材料;同时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设问灵活,一般从不同角度设置几个问题,也有的设置成一篇小,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由于材料题主要考查的学科,所以同学们在平时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养成阅读原始史料的习惯,要把有关材料同教材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2.要全面解、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材料题,同学们要按照试题的有关要求仔细阅读,认真分析。3.要学会处理多种形式的材料,如对有关图片的分析理解、对地图的分析、对图表数据的处理、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处理等。4.要注意将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
  
  材料解析题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特别是对考生的能力测试作用明显。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材料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的能力。在近几年的材料解析题中,多采用原始,共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中经常选用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关内容相左的材料,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近年来的题较多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一、组合型材料解析题
  
  组合型材料解析题即命题时围绕一个中心内容,选取几个相对独立但同命题内容有联系的材料,然后再根据这些材料设置问题。此类题有如下几个特点:1.所选材料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阐释,各材料间的关系有相互补充的,也有相互对立的。2.命题较多的是将不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或对比,也有的是分析各个材料间的逻辑关系。3.此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白各个材料间的差异和联系,对各个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并且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具体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逐句阅读,且要总结出每句的大意,这样再归纳每层、每段的大意。同时要注意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要根据试题设问的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些试题是针对不同的材料设计一个个小问题,结合问题来分析材料可以缩小阅读范围,提高做题的针对性。三、可以直接依据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或概括材料的要点来回答问题,也要注意在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某一观点背后的实质性内容。

例题: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日)井上清《日本历史》
  
  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
  
  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他们醉心于此,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友好交往最主要的内容是,大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赴日留学生13名。此后中国留学生逐年增加,1903年增至1000人,1905年后半年骤增至8000人,是留学日本最盛时期。
  
  这次高潮与隋唐时期第一次高潮的不同点是因为日本学习西方有成效,所以中国人到日本去,学习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来挽救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瓜分危机的中国。
  
  --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时中日交往的主要特点。分析导致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和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日交往的主要特点。分析导致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题中的材料一、二属于一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隋唐时日本同中国的交往特别是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情况。材料三属于另一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清末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的有关情况及其原因。
  
  【答案】(1)特点:交往频繁;以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技术成果为主,日本来华以留学生居多。原因: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尽力学习唐文化,改变落后状况。(2)特点:中国向日本学习资产阶级文化,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的人数逐年增加。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而学习,日本通过学习西方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渐成为亚洲强国。
  
  【点拨】此题是材料题中比较简单的一类,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所设的问题都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出来,所以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地阅读材料,然后根据各问的要求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是"藉……立"和"赖……行",体现了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是"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材料三中的关键词是"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只要找准了这些关键词,他们的观点就非常清楚了。第四小问是联系现实的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点拨】解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找出每个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点。对历史观点的归纳和总结要做到准确、精练,同时还要处理好同材料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照搬材料中的内容,又不能脱离材料。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世界近现代史即20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历程。20世纪初到1945年是第一个时期,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第二个时期,与20世纪上半期的动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是第三个时期。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失灵。同时滞胀也是结构性危机,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汽车、电器等产业市场饱和,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术尚待开发。发达国家纷纷寻找解决滞胀的对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而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新华文摘》
  
  材料三新加坡、韩国等,70年代,他们的经济就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自16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在生产力方面有过哪三次重大突破?
  
  (2)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加坡、韩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举措。
  
  【解题思路】第(1)小题以材料为依托命题,但要求回答的内容是教材上的,同学们在回答时注意题目中的提示:"生产力""三次重大突破"。这就提示了同学们要回答的是三次工业革命方面的内容。第(2)小题要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答案,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等已经明确提示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第(3)小题要求分析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这需要联系教材。第 (4)小题主要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是灵活性较强的一道题。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等技术的兴起。
  
  (2)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高中生物
  
  (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科教兴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点拨】此题的材料内容多,信息量大,时空跨度大,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材料,而且要根据有关问题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有效信息。此题从多方面考查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利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此类题具有明显的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同学们在时要注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0111.html

相关阅读:历史知识的要点式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