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9-12 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
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
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
汤一征,自葛①
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①
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
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
.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
.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
.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日不知其亡也 吾其还也
B.
我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或取诸怀抱
D.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弃甲曳兵而走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
民本”
思想的一组是( )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
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
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
.孟子说“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
.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
.《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
.A
放,流放,放逐。
10
.B B
都是介词,凭。A
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
还是”
。C
兼词,“
之乎”
;兼词,“
之于”
。D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11
.D ①
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
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
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
.D “
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错误。原文的“
怨”
,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13
.(1
)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
)有很多谋划讨伐我的诸侯,(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3
)百姓都认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
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
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
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
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
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
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
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
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08868.html

相关阅读:《严助》阅读答案附翻译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孔子的几段文字”阅读答案
“不为”与“有为”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曾公,讳致尧》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