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近十年来的教改路程,数学的课堂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采用了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动手做数学、走进数学实验室等新做法,“数学有用”、“数学好玩”成为人们对数学的新观念。然而在多年的数学教改实践中,我校课题组调查发现数学教育还存在不能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教改的关系的问题,对待传统的数学教学不是“扬弃”,而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对教改本身也存在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急需澄清。
一、“满堂问”现象的反思及对策
传统“满堂灌”的数学教育随着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受皮亚杰认知论中的“建构”理论的影响,教改方向已转为启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启发式”成为数学教学普遍遵守的一个原则,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最常见的教学行为是“设问”。认知论要求“设问”要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慧、有利“建构”的目标。但在实践层面上,数学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着不少数学教师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甚至还有不少年轻教师误以为“问得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调查发现,“满堂问”的课堂特征有:提问频率高、密度大,设计的问题还存在记忆性偏多、机械判断的偏多、要求迅速作答的偏多的现象,而启发学生思维少、学生自主时间少、互动少。这种教学虽然形式上看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本质上还是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是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许多问题的设计由于只有唯一答案导致学生只能朝一个方向发展,导致学生的思路越来越窄,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怎样设问才能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呢?
一位教师讲授三角形概念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1)至今我们学过了哪些三角形?举例说明。
(2)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
(3)现在大家用手中的小棒搭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是怎么组成的?
(4)将三角形两个内角剪下来和第三个角拼和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5)你能尝试用作平等线的方法说明一下三角形内角和吗?
问题设计的富有启发性、挑战性、探索性,融入了做数学的元素,学生活动发展的空间充分,更重要的是教者有机会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思维的困惑。调查发现,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善于将学生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还把倾听理解为师生间的“对话”,因此优秀的教师总是时刻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等待和倾听。在复习提高阶段数学教师还应设问内涵丰富、具有发散性的创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二、“少讲多练”现象的反思和对策
为增强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创了许多教学模式,如“洋思模式”、“三一五”工程……这些课堂结构模式严格限制了讲,逼着老师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这些可贵的尝试践行了荷兰数学家费赖灯塔尔的理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在课堂调查中也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只讲5分钟,让学生练40分钟,有的地方甚至提出无论什么课都要将讲限制在5分钟内,否则公开课就视为不合格课,这造成了有的老师课堂上畏手畏脚,不敢讲,往日的理直气壮现在变得心虚了。为了研究这种现象,课题组课后抽样调查了一节按这种时间比例上课的课堂效果。课题内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ABC∽△A′B′C′”与“△ABC相似于△A′B′C′”的相似要求区别模糊,对于后者需分类讨论“对应”点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教者在“对应”二字上没有给予学生清晰的讲解和强调,对已规定的“对应”和没规定的“对应”缺乏关键性的点拨,可见教者的主导作用不可偏废,正所谓因材施教、因内容定教法,当讲则讲,这也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特点,毕竟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他们由于受知识面限制,经验不足,光靠“悟”还是不行的;另外从学生认知特点看,初中学生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扶。
从整个世界来看东西方教育观念正在互相融合,西方也在学习东方的重系统训练,双基扎实的优点。东方也在学习西方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空间的长处,两种教育文明成果正互相借鉴。由此可见在强调“主体”的同时,切不可限制“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切不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数学教育大发展的三十年,我们在不断创新数学教育新模式的同时,一定要正确面对我们民族的数学教育传统,正确的态度应是“扬弃”,要继续发扬我们传统数学教育重系统学习,双基过硬的优势,同时注意给学生营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实验室里动手实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好玩。打造一个生动活泼、有利于个性成长的空间。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10558.html
相关阅读:如何捅破初高中数学的那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