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
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中黄门②
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
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
其徒言曰:“
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
季安大呼曰:“
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
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季安曰:“
然则若之何?”
忠曰:“
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
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
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
忠疾对曰:“
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
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刘济乃曰:“
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
忠曰:“
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
刘济曰:“
今则奈何?”
忠曰:“
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
①
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②
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9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
.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
.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
.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3
分)
①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
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
后一日,诏果来
⑤
信如子断矣 ⑥
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
.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
.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
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3
分)
⑵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3
分)
⑶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3
分)
13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鉴前之败/
必不越魏/
而伐赵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
是上不上/
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B
.鉴前之败/
必不越魏而伐赵/
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
是上不上/
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C
.鉴前之败/
必不越魏而伐赵/
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是/
上不上/
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D
.鉴前之败/
必不越魏/
而伐赵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是/
上不上/
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22391.html
相关阅读:《帆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家有名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人有三不祥》阅读答案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