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而?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
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
?
金履祥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
造诣益遂
遂:精深
C.
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
勒
为一书
勒:镌刻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
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
且
举先儒之言
且
贰于楚也
D.
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1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4
分)
(
2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
分)
4
.
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5
分)
5
.用斜线(
/
)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9
处)(
4
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
?
尧曰》)
题目答案:
1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
D
.应为
“
编撰
”
。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因此
“
镌刻
”
的解释不当。
2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理解)。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高中教材《师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C
且:连词,并且。
A
.其:代词,这些/代词,他。
B
.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
D
.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3
.(
8
分)(
1
)(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4
分)
(
2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
1
)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怿:和乐喜悦。(
2
)训释:注释,解释;裁正:裁定、订正;发:阐发。
4
.(
5
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分析综合)。题目要求从
“
为学
”
与
“
为人
”
两个层面回答。第
①④
段集中写金履祥
“
为学
”
,关键字词有
“
敏睿
”“
益自策励
”“
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
谆切无倦
”“
不足以传信
”“
多儒先所未发
”
等。他的
“
为人
”
集中在第
③⑤
段,关键字词有
“
尤笃于分义
”“
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
”
等。
5
.(
4
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
择可劳而劳之
/
又谁怨
/
欲仁而得仁
/
又焉贪
/
君子无众寡
/
无小大
/
无敢慢
/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读懂大意。标志词
“
乎
”
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
“
利之
”“
劳之
”
后面要断开;三个
“
无
……”
构成排比,要断开。
“
可
……
而
……
之又
……”
反复了两次,属于对举,可根据上下文意思断开。
原文标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原文翻译: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小时候聪敏睿智,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的属,即可就能记诵了。等到(他)长大了,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的时候,知道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学说,向同郡的王柏学习,并跟随他拜访何基。何基向黄斡学习,黄斡亲自承袭朱熹的学说。从此,讲学贯通,(他的)造诣也更加精深。
这时。大宋王朝的国事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了。金履祥就下定决心去获取成功。然而(他)具有那些经天纬地的才略,也不曾忍心就忘掉这一(指南宋)朝代。恰逢襄樊的军队日益急迫(地进攻),宋人坐着看却不敢救援。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人)捣毁(敌人)虚弱(后方)的策略,请求用重兵由海路直趋燕、蓟两州,那么,襄樊的军队,将不用攻击就能自行解围。并且(金履祥)详备地叙述了海船所经过之处,所有的州郡县邑,乃至大海、各处的船坞,难易和远近,历历在目,可凭借(它)来施行。(可惜)宋朝终究没能用(他的主张)。等到后来朱?、张清进献海运的便利(条件),而(他们)所经由的海路,查看金履祥先前所上进的书策,微小的差异都没有,这样以后的人佩服他的精确。
德佑初,(金履祥)凭借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身份被起用,(他)辞官不就任。宋朝即将改换朝廷,(金履祥)所在之处强盗群起,他独处隐退于金华山中。(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他)训诂、启迪后学,情真意切,没有疲倦。而(他)尤其专注于情分。有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都被分配为奴隶,不相了解的情况有十,金履祥倾尽家财,最终赎买而完了(事);他的儿子后来富贵了,金履祥始终没有自己说出来,相见时也仅仅是慰问辛苦而已。
金履祥曾认为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认为是《外纪》,用来记录前朝事情,不是源自于经学,而相信百家的学说,正确和错误的(观点)不同于圣人,不足以用来传承信用。于是(他)以《尚书》为主,向下推及《诗》《礼》《春秋》,从旁采纳旧史及诸子学说,用
“
表
”
来记事,从唐尧开始,连接到《通鉴》之前,编撰成一书,名叫《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金履祥已经见到了王柏,首先问为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了先儒的话:恭恭敬敬地坚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来确定自己(做人的)根本,志向确立于事物的外表,恭敬地施行于事物的内在,这就是学习的最大的道理。等到见了何基,何基对他说:
“
会之多次说贤人的
‘
贤
’
,理欲的分别,就应当从今天开始。
”
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议论的人认为何基的清正、耿介、纯正、实在,像尹和静,王柏的高尚、明智、刚正像谢上蔡,金履祥却亲自从两人那儿得到了这些,并且一起用来充实于自己。
金履祥居住在仁山的下面,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在大德间死去。元统一初,同乡人吴师道为国子监博士,把(金履祥的)书搬到学官(所在之处),在乡学修建金履祥的祠堂。到了正中,赐谥号文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26594.html
相关阅读:《余增远先生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运甓斋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书谢御史》阅读答案及翻译
《贾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