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的问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新课改集体备课活动中,一些教师在谈到目前的化学教学时,感触很多:
  
  有的教师说: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另一位教师说:“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确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但更让我担心和困惑的是: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上课听得懂,下课却不会做题,考试难以得分。这对于必须应对各种考试的高中生和必须面对各级教学评价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重大问题。同时,上述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刚刚起步的新课改也是一种冲击。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验教师已经从课堂教学入手,进入了实质性的改革。不难看出,课堂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与探究学到了基本的化学知识,令人欣喜。同时,也暴露出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过分淡化学学科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总结,教师不能很好地引领和启发学生将化学知识规律、学习方法等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忽视知识的应用,教师不能将学生带入一个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体验问题的产生、发展与解决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介绍多,向学生展示的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少;淡化解题训练,削弱习题课教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这就需要:
  
  (1)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大力提倡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口号之下,谨防我们的教学会走向削弱“知识与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强调过程和方法,并不意味着不要结果,没有结果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值得教师深思。
  
  (2)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是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会做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能力相对低下的表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如何研究教材,更好地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知识为载体,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
  
  案例1:乙酸酸性的教学
  
  乙酸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弱酸,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酸的性质和用途。一般教材中都有验证乙酸具有酸性的两个实验:①乙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乙酸与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时可能就会有一种简单处理:
  
  设问: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通性,怎样验证乙酸具有酸性?在学生思考与回答后,教师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完成该知识点的教学。
  
  其实,教材安排乙酸酸性的实验证明,不仅仅是为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更重要的是,以乙酸酸性为载体,让学生学习证明一种物质具有酸性的基本思路和实验方法,对物质的酸性有一个本质的、全面的认识。抓住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就会出现这样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性,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思考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确定可行性较大的实验方案:
  
  ①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②用pH试纸测定乙酸溶液的pH
  
  ③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
  
  ④在乙酸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学生提出加入活泼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钠、铝、锌、铁等金属,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⑤向乙酸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个别学生会提出此方案,但可能谁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趁势利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你能否改进实验,使之出现一个明显的可见现象?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能够设计出: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乙酸溶液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提前了解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于学习知识和锻炼实验技能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开发是多维的、深层次的,肯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3)及时总结,揭示知识规律,形成科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注重方法的引导,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只有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走向良性的学习道路。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许多知识和规律是学生难于发现、深刻理解、完善总结或熟练运用的。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知识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2:原电池教学
  
  原电池是必修模块中的重要内容,由于Cu-Zn?H2SO4电池实验效果明显,教师认为内容简单、好教,但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教师感到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原电池的本质原理揭示出来。有的教师在进行规律总结时,仅从电极活动性的差别、电极是否能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等角度进行了表层的总结,而没有触及原电池的本质原理:原电池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氧化和还原分别发生在两个电极上,即将氧化还原反应中“隐性”的电子转移“显性化”。因此,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为电池。有了这种本质规律的揭示,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几个电池,便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原电池原理,并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的认识。
  
  (4)注重运用,强化习题课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再谈习题课教学,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它带有浓重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不能全盘否定。仅就知识教学来说,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应该说是扎实有效的,必须继承。其次,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习题解答进行检验。如果没有或者削弱习题课教学,不能不说是化学教学的重大缺憾,一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冲击。习题课作为学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但不能从课堂教学中消失,相反,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习题课的教学功能,应该是中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如何选题、如何在习题课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得以提升等方面多下工夫。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真正把握课改精神,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经常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适时调整,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做题的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36228.html

相关阅读:史上最牛的高中化学实验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