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9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
八佾》
)
②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①
。”(
《论语
·
卫灵公》
)
③
淳于髡②
曰:“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③
也。”
曰:“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孟子
·
离娄上》
)
〔注〕①
不让于师:不必按“
师道尊严”
之礼谦让。②
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辩士。③
权:变通。
(1)
.请简要概括孔子对“
仁”
和“
礼”
关系的看法。(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为什么赞同“
嫂溺,援之以手”
的做法?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
、(1
)“
仁”
是“
礼”
的基础;(1
分)
为了“
仁”
,可以对“
礼”
进行变通。(2
分)
2
.救助溺水的嫂子体现了对亲情和人的重视,是符合“
仁”
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虽然违背了“
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法,但这只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变通,并不是反对“
礼”
。因此孟子赞同对溺水的嫂子施以援手。(3
分。大意对即可)
[
解析]
第1
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孔子对“
仁”
和“
礼”
关系的看法,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人而不仁,如礼何”
和“
当仁不让于师”
,其中“
人而不仁,如礼何”
是一个反问句,改写为一般陈述句,即可提炼出“
仁”
是“
礼”
存在的前提;“
当仁不让于师”
中“
让于师”
就是“
礼”
的表现,为了“
仁”
而“
不让”
,其言外之意即是:为了“
仁”
可对“
礼”
变通。
第2
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
嫂溺,援之以手”
其实体现的就是第1
题所归纳的“
为了‘
仁’
可对‘
礼’
变通”
,考生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段③
中“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一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
援”
体现了“
仁”
,“
以手”
则是对“
礼”
的变通。
[
参考译文]
①
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②
孔子说:“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③
淳于髡说:“
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
孟子说:“
是礼法的规定。”
淳于髡又问:“
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
孟子说:“
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
淳于髡说:“
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为什么呢?”
孟子说:“
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39772.html
相关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柳?,字幼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梁彦光,字?芝,安定乌氏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阅读答案
诸葛亮的《出师表》欧阳修的《朋党论》比较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