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频发 人类责任不可推卸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本文由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4月8日晚公布,截至当日,全国共报告24例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人。病例分布于上海(11例,死亡5例)、江苏(8例)、安徽(2例)、浙江(3例,死亡2例)4省市的17个地市级区域。确诊病例间未发现流行病学联系,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未发现异常情况。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

H7N9禽流感的疫情再次拉响了人兽共患病的警笛。其实这些年人们对人兽共患病并不陌生,从疯牛病到狂犬病,从SARS到禽流感……据统计,全球近10年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75%源自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伴随着发病率的提高,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问题。

“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美国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专门用一章来讲述从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这本获普利策奖的书中,他把这些疾病称作“来自我们的动物朋友的致命礼物”。

———— 致病机理 ————

人兽共患病可突破物种间屏障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是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相互关联的、对人类和动物同时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疾病,主要由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病原体所引起。

为什么有些疾病人类和动物不会互相感染,而有些疾病就可以跨物种传播呢?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景志忠指出,一方面,由于动物物种间以及人类间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有其差异性即种属特异性,就形成了疫病发生的种间屏障,即不同动物物种或人类有不同的疫病。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与动物在遗传上十分接近,理论上讲动物发生的疫病一般都能感染人类,而且遗传关系越近发生疫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灵长类动物的疫病就易感染人类。

“科学的讲,物种间屏障仅是一个相对概念,能否突破种间屏障,还与病原体及其生态环境相关。” 由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千差万别,因此其致病机制各不相同,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以禽流感为例,景志忠说,人有人流感,动物有禽流感、猪流感和马流感等,但禽流感的一些亚型能感染人类,如H1N1、H5N1和H7N9。H1N1之所以能感染人类,原因是病原的核酸有其特殊性,RNA核酸片段中可能含有人的部分片段序列,而且通过了由禽到猪到人类的逐渐演化和适应过程。

———— 传播方式 ————

唾液飞沫黏膜等途径均可感染人类

据有关文献记载,动物传染病有200余种,其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另有100种以上的寄生虫病也可以感染人。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共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90多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近40多种。在我国所列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中,人兽共患病至少有18种。

据景志忠介绍,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和经节肢动物传播等,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动物借助唾液将病原体传播给人,如狂犬病,病犬、病猫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病毒通过咬伤的皮肤感染人类;人食入了发病动物的或被病原体污染的肉品而引起食物中毒或发病,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的中毒,还有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痘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可经皮肤、黏膜的创伤而感染人类;病畜在流涕、咳嗽、打喷嚏时,可将病毒和病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人,如禽流感、结核病等;动物的毛和皮肤脱落物因内含各种病毒、细菌、疥螨等生物,这些生物有的既是病原体,又是传播病原体的媒介。

———— 频发原因 ————

人类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人兽共患病频频暴发,面对现实,人们不仅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更关注为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有人说,人类盲目追赶现代化的同时大规模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使许多原本与世隔绝的病原与人类接触,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局面。但景志忠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他指出人兽共患病的频繁发生与流行有诸多因素。

病原长期进化、变异使其宿主广泛化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野禽和鸟类致病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本来不感染人,但由于病毒发生变异出现高致病性H5N1血清型而使其可以感染人,成为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对于SARS病毒的来源,目前虽然看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口蹄疫之所以难以根除,长期存在,也是由于病原易发生变异的原因。此外,人类滥用抗生素、激素,加剧了病原的变异与迁徙,“超级病原体”不断出现,以至有些专家担心,某些病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

食品污染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已成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因子的主要暴露源,因而每个人都有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据估计,在发达国家每年有30%的人口可能患食源性疾病,全球每年有近10亿人因食品生物性污染而引起腹泻症状,其结果造成每年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食品污染现在被认为是霍乱和其他传染性腹泻暴发的一个重要流行病学因素。

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

由于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的生存条件,一旦环境改变,就会引起其相应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在气候变暖后,一些媒介生物和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同时将病原带到新的地区或国家。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景志忠认为人类对于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蔓延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不良卫生习惯

都市家庭中饲养宠物,人与动物之间长期密切接触,使人兽共患病从牧区、农村进入城市,人们在尽享宠物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患疫病的风险。

疾病防治不规范操作

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无疑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由于疾病防治中的不规范操作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会助长某些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器官移植在挽救人的生命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目前有人担心在异种动物器官移植的同时,也可能引入动物病原体到人体内,其在人体内适应后有可能导致出现新型人兽共患病。

过度开发自然盲目追求利益

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为了满足自身好奇心理的需要,过度侵入原始森林、河流、湿地等以前从未涉足的地区,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地理距离缩小到能够互相传播疾病。其次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不顾一切地捕食野生动物或利用其皮毛,也增加了感染各种疫病的机会。

违背动物自然生活方式

工业化之前的农业是以自然养殖方式为主的农牧业,一切都按动物生长规律及生活习性来进行捕食和饲喂,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人们为了快速、批量地生产所需的动物产品,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通过高能量饲料、高度集约化饲养和快速促长方式,人为改变动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打破了病原体与宿主的生态平衡,促使病原的变异,而发生新的疫病流行和跨物种感染,这使得某些人兽共患病出现和暴发。

———— 未来研究 ————

坚持“一个医学” 改变轻兽医现象

景志忠指出,目前疫病流行的总趋势是旧病未除,新病异军突起,以新发病毒病和媒介生物病为主;由病原单一宿主感染变为多宿主跨种感染;由大规模的局部地区暴发逐步发展到跨境、跨洲际传播;由固定的疫区变为可变化的跳跃性疫区,流行病学规律复杂化。

目前,我国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技术研究方面虽然已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汲取了丰富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筹规划和长期的稳定经费支撑,在病原结构、毒力、组织嗜性等生物特性和跨宿主传播遗传演化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缺乏前瞻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深入研究。另外,大多数人兽共患病是动物源性的,但在防控上往往存在重人医、轻兽医现象,造成追踪溯源很难,如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在命名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就是一方面动物病原分析做的工作少,另一方面轻视了兽医的参与。最近我国暴发的H7N9禽流感,最先感染人而发病,后在动物身上才检测到病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49806.html

相关阅读:蒙古发现8000万年前足印骨骼并存恐龙化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