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数学活动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包含了外显形式的活动化(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更具有内隐的思维活动(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和智力活动)。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之目的的教学。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操作呢?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构建自主探究的空间
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实践,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感性体验、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1)进行感性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可以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生活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理解。
(2)尝试大胆猜想
学生天真活泼,富有幻想,敢说敢做。正如牛顿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可以把这种品质落实到教学中,以猜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善于合作讨论。
当我们强调小组的活动体验性和自主建构性时,其实就意味着学习并非是封闭的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为活动体验和建构总是在群体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个体的任何成功也都依赖这样的活动才能得到。
(4)重在实践运用
学数学,“学”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发展、生活有“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智力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二、构建丰富的思维场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具体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个性也有各自的差异。
通过实践,我觉得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
1、找到自己的“思维场”,生成“自我产品”。
活动化教学正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自己的“思维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个体独立思考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不断生成“自我产品”,防止部分学生处于另一种意义上的“跟着想、照着说、模仿练”的地位,从而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形成思维的惰性。
2、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思维场的构建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的相互结合,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学生独立探索出多种不同的方法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讨论。目的是把内部思维活动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成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构建学生创新的支撑点
1.宽松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创新欲望是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安全、自由的集体气氛是儿童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一方面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
2.质疑的态度
数学教学中可以大力倡导和强化学生质疑的问题意识,把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进行科学的训练。可以坚持不懈地向学生灌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观点,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不沉默,愿意并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或问题公开提出,并以此作为继续学习的起点,去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
3.成功的体验
一般来说,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导致他们志向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认知,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其获得创造的“加速度”。
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尝试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环节的操作细则。
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没有活动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学习者的主体性活动的发展是学习者主体得以发展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就一定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了某些知识,学生一定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刘会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52468.html
相关阅读: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