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体现“三步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学科教学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三部曲”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只有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真正的去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这也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数学教学中,虽然许多学生平时也很用功学习,但由于学习方法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能真正适应数学教学节奏。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加上几次测验的不理想,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学习情绪也会很快的低落下来,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们要给学生摆事实,讲理由,分析原因,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平时,对考试、作业中的错误,要耐心地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熟练,还是其它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再做类似的习题,来重新测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注重师生情感的相互沟通。传统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很不平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或机械训练,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手脚,这种师生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难以达到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转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和他们多谈谈话,拉家常,多了解学生的情况,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生活上倾听者,遇到困难的解惑者。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将情感转移到喜欢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上。

  二、指导学生有效自学

  学生的中心任务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启发、诱导、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少不了教师的方法指导。就预习而言。预习是为听课做准备的,老师要求课前能将要学的内容读一遍,想一番,找出重点和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课。刚开始时,教师可按每一节课的内容,列出自学提纲,要求抓住重点、关键,特别是了解本节课的目的要求,以及包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学生按这样的提纲自学,容易抓住看书的要领,逐步养成看书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使得一些易于理解的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课堂上老师可以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精讲,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出疑难,从而带着问题来听课,减轻了听课要求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压力,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增强注意的定向,提高效率。同时,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启发引导同学通过回忆公式、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角度出发,努力寻求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定理的证明方法,独立地归纳出公式。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地挖掘课本知识,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证的尝试。并鼓励学生对一道题目或进行平行性改造,或进行逆命题的改造,看看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学完一个概念后,可先让学生做一些是非判断题,在他们进行判断时,老师强调同学们一定要说出理由,以防止他们不动脑筋的瞎猜。对于一些概念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老师要把问题进行分解,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地把不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定型化,寻求解这类题目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加以引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面临着一个新的研究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例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易于探究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诚然,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研究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我们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建敏.中学数学教育学新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刘安君等.数学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葛益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52529.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