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二诊来了,考场上紧锣密鼓般笔杆与思想的战斗进行着。
轻轻的,二诊走了,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火热朝天的分析着分数和排名。
轻轻的“二诊风”,吹拂的是考生的面颊和头发,撩动的却是考爸考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忧儿心。
“二诊”,即高考前第二次诊断性模拟考试,也简称“二模”,就是高考前,对考生的复习内容和结果进行“诊断”,看看到底哪里还有“病缺”,好继续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求最佳的状态参加高考。
这样的“治疗”没有望闻问切的过程,而只有试卷的分数成绩和排名。虽然由此得来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实力水平,但这绝不是在对考生定性,也绝不代表高考就是这样的成绩。
很多高考家长非常重视模拟考试,从第一次模拟考试,就特别关注孩子的分数。模拟成绩一出来,赶紧“盘问”孩子的成绩,“盘问”排名,请老师、请专家一一分析,孩子这样的分数到底可以上怎么样的大学。
合理的分析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切忌在整个过程中过于看重分数,一次又一次催问孩子的模拟成绩分数,这种急躁的心绪和表现会加重孩子对模拟成绩过分的重视。作为考生的孩子,其实几乎每次的考试都会有自己认为不满意和没做好的地方,没有哪一次是十全十美的满分。
此时,家长对分数和排名的过分重视会放大考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加重考生的心理压力,形成对高考的恐慌,“要是也犯这类错误怎么办”、“要是高考也没做好这类题怎么办”、“高考的时候也检查不出错误怎么办”……有这类想法以致太过小心翼翼在高考考试时不敢动笔的现象。
一旦考生模拟成绩真的没有考好,家长的过分重视,一次又一次的分析,很容易让考生自己就对自己定性了:“我只有这个水平了”、“我最多只能考这么多分”……
其实,经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考生自己对自身的实力多少心里也有数。既然是诊断性考试,当然是为了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家长不要忙着给孩子定学校,合理的选择一个大学作为目标,激励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以成绩为结论为孩子定性。要趁着“模考”风头,帮助孩子抚平心绪,找到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总结教训。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怎样抚平因“演习”而波动的情绪呢?零点高三有下列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家长帮助考生正确认识“模考”吹的不是“歪风邪风烈风”,是带来希望和未来的“春风”
1、“演习”成功,决定高考的胜利。
无论哪一次诊断考试,都是高考前的演习。每次演习,都会暴露问题,如果暴露的问题还是老问题,就说明前一次的演习没有总结好,需要自己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
二诊成绩不是高考成绩,不论考的好坏,只要自己善于总结,并且找出进一步提高的措施,就是“演习成功”。不管接下来的是又一次演习,还是真的高考,考生才有把握“更上一层楼”!
2、有分错失,才有分可提。
每一个考生在模拟考试当中,都会做出一些题来,也会暴露一些问题,任何一个考生都不能有哪怕一次的十全十美的,不存在问题的,不暴露自己弱点的考试。最可怕的是,考卷上有限的试题没有暴露出考生存在的问题,没有考验到考生的短板。
高分和低分的区别就是每个人暴露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聪明的考生会对每一次模拟考试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总结成功的方面,继续加以巩固,总结不成功的方面、失误的方面、存在问题的方面,更好的查缺补漏。要是因为模拟考得好就兴高采烈,自以为高考没问题了,就是不求上进,自我满足,往往组织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高考,此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杜绝这种心理。
二、帮助考生抚平心绪,需要“两手抓”
1、调节心态,稳定情绪
家长也需自我调节??“二诊”考试是高考前的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它的题型、题的分量、每题的得分、考试时间等,都尽量与高考相同,确实是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但是不可能完全一样。家长不可像对待高考一样的过分紧张过分忧虑,避免把紧张的心态传染给考生,增加孩子的情绪紧张,才有助于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模考前模考后都要自然沟通??考试的结果不仅家长会很关心,考生自己也会在意。家长要通过跟孩子沟通,释放考生内心的心理压力,也不要勉强、无话找话地硬要套考生的想法,这样考生会敏感地意识到,从而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利。
父母在模考前后最好是像平常一样,在平常自然的情况下与孩子交流,平时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自然而然考生会说出一些心理的苦闷与想法。家长就可以根据考生的心态给以具体的帮助。
2、帮助考生合理作息
有的考生自己就把模拟成绩看的很重,一旦不理想,会出现情绪波动导致失眠等症状,或是暴露出问题就拼命解决,连续几天夜里两三点睡觉,长期消耗精神,导致后期状态不佳,即使自己补足了学习实力,但是发挥不好,也是无果。因此家长要帮助考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超过12点还不睡觉。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52970.html
相关阅读: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