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这些沙源地不仅影响其周围地区,而且沙尘也被行星风系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被西南风带到瑞士形成泥雨,中亚的沙尘被西风带到我国等。

  一、我国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点

  1.我国沙尘暴的分布,从时间上看沙尘天气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公元前4世纪只发生过2次,4至10世纪里共发生过39次,11世纪至15世纪共发生过97次,16至19世纪400年里发生过115次。不仅发生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强度也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明清时期有记载,经常见到相隔较为遥远的不同地区相继出现沙尘天气,有沙尘天气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数十日。历史上沙尘天气的增加不是直线式的,其中存在着较大的波动。大致具有相间分布的五个高发期和五个低发期。

  2.就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而言,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252次沙尘天气中,发生于2月(农历,以下同)的有59次,3月的有57次,4月的有31次,加上时间记载为春季的6次,共有147次之多,约占全部沙尘天气的58%;其次是冬季,11月发生过9次,12月发生过9次,正月的有41次,共59次,占23%;夏季和秋季较少,5月发生7次,6月发生8次,7月发生6次,8月发生5次,9月发生7次,10月发生4次,加上时间记载为夏秋季的2次,共记39次,仅占15%。

  二、我国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点

  1.我国沙尘暴移动路径和主要影响地域

  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天气与冷空气活动产生的大风相伴出现,冷空气影响我国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国东、中部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中部和山西、河北及其以南地区。中路:从蒙古国中西部南下,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西路:从蒙古国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移,影响新疆在内的西北、华北及以南地区。近50年气象台站的观测结果分析,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都曾出现过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并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2.沙尘暴的沙源分布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

  3.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我国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沙尘暴年平均日数普遍大于1天,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东经110°以西、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年平均日数大于10天,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阿拉善和河西走廊东北部是沙尘暴的高频区,沙尘暴年平均日数达20天以上,局部接近或超过30天,如新疆民丰36天、柯坪31天、甘肃民勤30天等。从省区分布看,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江西、浙江、辽宁等地都曾发生过沙尘天气。其中以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多发区。宁夏沙坡头腾格里沙漠一角腾格里沙漠分布在内蒙古贺兰山以西,西部以雅布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为界,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沙丘、盐泽、湖盆草滩交错分布,沙丘占70%以上。1958年,沙坡头治沙站成立并开始固沙、植草工作,现已建成数十千米的植被带,成为世界闻名的治沙旅游基地。

  三、我国针对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尚未彻底弄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强度等),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我国2001年已建立12个沙尘暴长期观测站,首次形成全国性监测网络。

  2.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防沙治沙法》已列入人大立法审议之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这对减少沙源,遏制沙尘暴的产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沙坡头工程被联合国誉为“沙坡头治沙500佳”,它是世界少有的治沙旅游基地,沙坡头治沙是人类征服沙漠的一大壮举,被外国人誉为奇迹。还有许多奋战在沙漠中的治沙英雄,正将一片片沙漠变为绿洲。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我们确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作者的努力下,全国一心,全民参与,我们一定能战胜沙尘暴,还我们一个洁净的天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58186.html

相关阅读: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