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教育是否能够早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脱影而出。它受到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喜爱,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对“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些看法。
历史的巨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面临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挑战的格局;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各种不良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如每年的高考升学竞争,使得我们的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频率逐年提高,有些同学因心理疾病而中途辍学;有些同学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而陷入痛苦、烦恼乃至异常的状态之中;有些同学由于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出现忧心忡忡等考试焦虑现象。九九年十月份,我校政教处对全校一千一百位高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占15.3%,其中年级越高比例越大;“有许多烦恼而无处诉说”的占63.4%;有45%的同学经常觉得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感到自卑”;甚至还有8.9%的同学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倾向等。从以上调查结果能够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心理造成矛盾和冲突,中学生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
经调查,刚入学的高中生由于生理成长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对为何读书认识不足,他们只以为自己读书是在老师督促、父母监护下进行的,是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质量的优劣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懂得学好知识是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和能为祖国多作页献的道理。每年新生报到后,班主任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为啥读书的道理,使学生知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有志人才,一个人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并经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他人。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理想。第一步:努力学习,多学文化知识;第二步: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上达到精益求精;第三步:发现特长,变其为专长,从而长大后努力发挥专长报效祖国。从中学生本身来讲,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能使他们产生一股激情,产生不断追求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学校经常开设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伟人奋斗成才的知识讲座,在班级中组织“昨天、今天、明天”、“我的理想”等主题班会,请校外先进人物进课堂作报告,通过学生演讲及名人名言的学习,鼓励和鞭策学生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
二、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起着促进作用,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要求我们全体老师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首先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对上每一节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和精心设计。事实证明,教师偶尔一次疏忽,都将较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师上课迟到,作业不及时批改,对同学讽刺挖苦,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来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耳濡目染形成一种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爱是激励和调动学生情感的“金钥匙”,老师要善于用爱心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关爱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我校高中生大多是寄宿生,远离父母,由于他们长期对父母存在依赖心理,因而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来校后,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培养师生情感,要求教师跨进教室站到讲台前,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表情,流露出对每位同学的尊重。教师要消除权威心理,坚决杜绝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实践证明,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后进生身上迸发出的闪光点,并以真情投入,以爱动其心,与后进生心理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谐振,并逐渐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三、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对自身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因缺乏系统的知识而感到困惑。有个别同学出于好奇,从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得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出现早恋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政教处十分重视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请校医及保健医生开设“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知识的讲座,在高中一年级侧重于生殖系统结构和生理、青春期的性卫生保健教育,高二、高三阶段着重讲授性道德、性美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同学在异性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获得品德的良好发展。本学期,我校聘请了苏州大学黄辛隐副教授来校作高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抵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诱惑。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促使学生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外界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有所蔓延,而“勤学、尊师、守纪、俭朴”的优良校风有所淡化。我校德育领导小组人员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武装学生,坚决清除不良风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每月召开1~2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会上请班主任汇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并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如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介绍。二是在校内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近年来花了近五十万元的资金用于植树种草,美化校园,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办好学校文化走廊,每天更换近六十种报纸,供学生阅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天天开放,周六晚上播放1~2部有教育意义的录像片,中午播放《午间新闻》和《校园新闻》,各团支部成立学党章小组,使广大团员青年增强了对党的认识。针对有些同学随意拿别人东西,乱撕别人信件上的邮票,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发生,政教处发动全体同学进行专题讨论,让同学知道上述事情不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努力培养诚实、礼貌、谦虚、俭朴等优良品质。我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调查访问、社会实践活动、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戏剧,利用各种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日,“一二·九”纪念日)活动、远足活动,利用国内外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活动,如“迎香港回归”、“迎澳门回归”、“为灾区同龄人献爱心”活动等,促使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当然,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独立进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同时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努力,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就必须深入地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1.什么才是“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2.“任务”怎样设计才科学合理?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学习。就如上面的例子,如果把任务设计成“告诉老师怎样进行图片翻转?”,那学生就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该知识,这就成为被动的学习了。
任务的提出首先要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其次要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任务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3.“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环节有哪些?
任务提出以后,当然需要实施,实施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环节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来决定。我在教学中的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1)创设情景,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2)提出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解决问题,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6)巩固练习,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4.“任务驱动”教学下学习效果如何评价?
我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了许多的探讨,结论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当地难以衡量。所以我主张两者必须相互结合,互有侧重。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团给予核实(活动类)或教师给予检查评定(平常)。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利用此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如何利用它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是值得关注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67321.html
相关阅读:遏制酶的作用可抑制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