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根本在于学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孙国红

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呢?

第一,敏感地积累,有针对性地练习。

首先,要使学生感觉敏锐、反应快速,就要有目的地读书。大部分人读书主要有这样一个目的,看看书中写了什么。这个目的是对的,但是还不够。读书不仅应该知道写的是什么,而且应该知道是怎么写的。对好的标题、词语句子、结构安排等要有一种敏感性,敏锐地捕捉这些美点,也就有了写作的灵感。

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句话容量大,重点也突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音调高亢,言简意赅;《散步》里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两两相对,相映成趣。

我们要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针对性地练习。学习《散步》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两两相对的句子。也有老师这样布置作业,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段话。我认为这样的作业针对性不够强。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一段话非常容易,但是,我们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想好针对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第二,感受真切,表达准确。

考试时的现代文阅读题全是课外的。但是,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们都会说答案全在语文课本里。这很令人不解。其实,阅读就在于一个字——真。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理解分析,体味推敲,并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我听过一节《孤独之旅》的教学。授课老师从“长大”这个话题谈起,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长。然后先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杜小康所说的四句话为切入点提挈全文。教学过程中她提出了“你读过曹文轩的《草房子》吗?你了解杜小康吗?杜小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杜小康说这些话时是什么心情?假如换成你,你会怎么想?”等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到杜小康意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

我认为,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理解人物时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但是,若能在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长时,引导学生说出来,并加以点评修改必定更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仅仅要让学生感受课文、感受人物,更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有感受,能说出,并经常说,那么,写作文是不用发愁的。

第三,细心地观察,艺术地提炼。

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类似“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语文老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的能力,布置一些观察、记录具体事件的作业,如: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父亲生气时的眼神等等。

观察得多了就有了写作的素材。“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如实地记录生活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能文学味地提炼所观察到的美点那就更好了。提炼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由表及里的加工。比如写母爱,你观察到了10个美点,那么10个都要写吗?那自是不必的。那么写哪个,不写哪个,就要取决于文章的中心了。至于具体怎么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写,这就看你平常在学习中练就了什么方法。就用你最熟练的方法去写,那一定会是最好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79282.html

相关阅读:关注细节,深入文本-《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