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第一课时
1.听录音,默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
?(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研习第一部分
(1)重点词句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2)探究分析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第二课时
1、研习第二部分
重点词句解释(解释加黑的字并翻译全句)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全句意为:
(2)顾计不知所出耳全句意为: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全句意为: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全句意为: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全句意为:
(6)使工以药淬之全句意为:
(7)人不敢与忤视。全句意为:
(8)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全句意为:
(9)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全句意为:
(10)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1)全句意为: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全句意为:
探究分析
(1)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结局,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80271.html
相关阅读:《在马克思马前的的讲话》阅读答案
高二(上)语文学科导学案《李逵负荆》 附答案
《赤壁赋》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及其答案:信 任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