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一清
公元581年,北周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宇文阐被迫让位给当朝掌有实权的大丞相杨坚,算是揭开了中国历史又一个统一王朝的序幕。杨坚即位,随即将国号定为“随”。用“随”作为国号,本来是因为杨坚承袭的爵位。他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曾被封为“随国公”。杨坚子承父位之后,后来又晋封为“随王”。因此,他建立的王朝自然因袭了原来封王时的名称。
但是奇怪的是,很快他就又弃“随”而用“隋”,读音虽同,但此“隋”却非彼“随”。确定王朝名称本来就是帝王的权利,全凭个人喜好。只是杨坚的这番改字,完全是在两个音同、义近,而且还具有一定源流关系的字之间变换,莫非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随”字。“随”最初的意思就是跟从。它以前的字形写作“?”,其中的读音正是由“隋”表示。意义则来自走之旁“辶”。走之旁是由双立人“彳”和“止”合在一起构成的字,独立成字时写作“?”,做偏旁时常常变成“辶”。意思是与某种行动有关。所以包含走之旁的字大都表示某种行为,比如“进、退、追、运、还”等等。
而杨坚恰恰是对“随”表示跟从的意思很反感,觉得“随”有奔走不定的意思,所以决意改变国号用字。
另外,“随”在过去确实也含有比较负面的意思。例如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其中的“随”就有随波逐流、随大流等不太好的意思。以杨坚这种多年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特别是将政权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真正掌权者,他怎么可能跟从在别人身后,又怎么可能随波逐流呢?要翻云覆雨、兴风作浪,那也是他一个人的权利。所以,“随”的弃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86616.html
相关阅读:要动员大众参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