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提出了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重点是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
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病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按国家课程标准编订的新教材(苏教版)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像比一比、分一分、分与合、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又如:美国四年级“小数”这单元的引言是这样的:珍妮?陈在一个体操队,她每周大约要训练15个小时。珍妮最出色的项目是平衡木。平衡木的宽度大约有2厘米。最初珍妮是在地上画的一条“平衡木”上开始练习一套新的动作,然后再到一个很低的平衡木上做这套动作。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她就准备好了在标准的平衡木上做那套动作。标准平衡木的高度大约是1.19米。珍妮平时训练得很辛苦,时常累得筋疲力尽,甚至她有时怀疑这样辛苦是不是值得。但所取得的成绩告诉她,努力没有白费。一次珍妮所在的那个队得了冠军。她的平衡木得了9.35分,自由体操得了7.95分。这时珍妮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这是一个小故事,这样设计独具匠心,不但可使学生获取体操方面的知识,而且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孜孜以求的顽强意志,对学生的学习又能起到启迪、激励的作用,同时从这可以让学生衍生出多个数学问题,如“平衡木有多宽?”、“画一条与平衡木宽度相等的线段”、“珍妮的平衡木得了9.35分,自由体操得了7.95分,珍妮那项得分高?”、“珍妮两项比赛的总得分是多少?”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在南山实验学校实习时,听了指导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当时有从贵州来听课的一些老师,所以她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到过贵州?再问一听到贵州就会想到什么?有学生说黄果树瀑布,然后出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再问深圳有那些风景名胜?学生回答了: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欢乐谷、锦绣中华、野生动物园……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大吗?那你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去查,看它们有多大?学生查到后汇报结果,它们的占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就引出了这些单位之间怎样换算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的机会。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提出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93842.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导数解答题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