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雨之都:利马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引言:“利马就是秘鲁”。这是秘鲁人对利马的赞誉,而这座背山面洋拥有500多万人、45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却又是那样的多雾、少雨,令人寻思。

沙漠旱都
利马坐落在浩瀚的大洋之滨,地处南纬12°的热带地区,但它的气候条件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地方相比别具一格,表现出强烈的少雨、温低、多雾的特点。

说到少雨,利马是有名的,人称“无雨之都”。它与居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开罗一起成为世界上降水最少的两个首都。利马的年平均降水量仅21毫米,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类型。冬天不寒冷,夏天不炎热,据记载,最热的2月份,月均温为22℃,最冷的8月份,月均温15℃,这样的气温条件在海拔高度不大,而且又比较靠近赤道的地区是不多见的,利马虽然降水少,但在冬季却多浓重湿雾,空气湿度往往高达90%。由于雾气湿重,空气中弥漫着悬浮的小水滴,人们在露天逗留的时间久了,衣服也会感到潮湿,故而秘鲁人将它叫作“加鲁亚”,意为“毛毛雨”。

“毛毛雨”虽有一个“雨”但其实质还是不降落到地面上的雾。利马许多房屋都没有房檐,屋顶大都建成平的,有的还在屋顶上砌一圈矮墙,人们在上面堆放一些家庭不用的什物;城里街道上很少有排水道;商店里不卖雨伞、雨衣等商品。由于缺乏防雨设施,碰上一次雨水,那怕很小,也会在城里引起一阵不安的骚动。1970年一天日降水17.4毫米,竞成为43年里的最大雨量,而使经济和财产遭受到很大损失。

利马这种独特的气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南美太平洋中部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间大部分地段处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l东缘,气流下沉作用显著,秉性干燥,另外,这里盛行风向基本与海岸平行,不易使水汽产生抬升;重要的是,大陆岸外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过,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成雾,而难以向上输送凝云致雨。

干旱的气候,缺水的沙漠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利马是最初能够建立和形成,主要得益于里马克河珍贵的生命之水。从安第斯山流下的雪水灌溉着沿岸的土地,致使这里早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个富庶的沙漠绿洲。但是作为一座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原先的里马克河水早已不能满足需求。秘鲁政府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着手扩水源,增加河流的供水量。一条长约10公里的隧道,把曼塔罗谷地的湖水引入了里马克河的支流;另一项水利工程则把流向大西洋的源头水,通过隧道引入里马克水系。然而即使如此,水仍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大问题。例如,许多新出现的郊区家庭,没有自来水供应,用水是用卡车装运来的。

国家的重心
“利马就是秘鲁”。这句秘鲁民谚似乎有点夸张,但却是十分鲜明的反映出利马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作用。自1821年独立以来,利马一直是秘鲁的首都。这里高度集中了国家政府的各重要机关,政府的全部活动几乎都是在此进行的。利马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一。

利马在国民经济中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它的大小几千个工厂提供了全国制造业产值的70%,职工人数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二。它的食品、纺织,制革、服装、药品、化妆用品等轻工业部门在国内居主导地位;化工、金属加工、石油提炼等部门在全国也占居优势。利马城内,商业活跃,市容繁华,数以千计的各色商店、商贸中心分布在各处,其消费性商品的流通量占了全国的五分之四,商业劳动力超过了全国的一半。利马更是国内的金融业中心,全国95%的财政、金融事务及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经常在此召开,安第斯条约组织的总部也设在这里。

利马交通发达,向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由该城伸展出的铁路,向东与安第斯山区的重要矿业中心相连,向西则与外港卡亚俄相接。地处市区北部的“中部铁路车站”是国内第一大站。公路四通八达,沿海地区的泛美公路和通往中部山区的公路在此汇合。由于地处南美太平洋沿岸的中间位置,许多国际航空线都通过利马,位于卡亚俄的豪尔赫·查维斯大型国际机场,成为西半球重要的航空港之一,美国、英国、法国、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等国的一些航空公司都有班机通达。

利马是秘鲁的文化中心,全国最主要的文艺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秘鲁语言与历史科学院和秘鲁文化宫两大机构是指导协调全国文化、科学、艺术活动的重要机关;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国家交响乐团、国立音乐学院、市政大剧场和塞古罗大剧院等,饮誉南美大陆。城内有12所大学,在校学生达12万人;其中1551年5月12日根据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命令建立的圣马尔科斯大学,被人们认为是美洲最古老、最完备的著名高等学府。

此外,还40余座博物馆,40家公众图书馆,最著名的是19世纪初期由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领袖何塞·德·圣马丁创建的国家图书馆,迄今已170多年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694065.html

相关阅读:犹太复国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