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时间方面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二、记忆方面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只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也是学生反映最多、最迫切的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这虽然受遗传因素决定,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改善、提高。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负担对每个个体来说又是相对的,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整体环境。

高一学生在自己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记忆感到困惑重重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由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其次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体系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使高中历史教学加大了对学生记忆和理解方面的要求。初中是开卷考试,而且满分只有70分,历史学习更多的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次,因此,初中课堂教学、教材文本与高中相比都更具有趣味性,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等同于开卷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而且这些重点、笔记既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记忆,甚至不需要关心它的语言表达,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初中学生间十分流行。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看到但却必须思考的事实。到了高一,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与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太大了,造成学生在短期之内无法适应。初、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衔接问题,必须引起高一历史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三、理解方面问题。其一是不能准确的掌握一些名词概念,课堂上听明白了,但不久又迷糊了。如政治、经济、国王、总统、首相等一些常用的名词,却变的十分抽象了。其二是材料题不会做,材料读不懂或习题考查意图不清或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把自己知道的与习题相关的内容都往上写。

这些与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更强调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理解。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规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知识的特点也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四、历史学习态度方面问题。其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这些问题在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中真实而突出地表现出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依赖教师精细讲解的结果而非师生探讨的过程,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其二,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太多,表面上看是好事,其实不然。什么是重点?课标有解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基本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阶段特征等,也就是老师们经常讲的主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然而大多数学生关注重点的出发点并不是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本身,而是考试、做题经常用到的,或是经常犯错误的内容。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不该埋怨学生,但它真实的反映了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习观考什么,学什么。我们一线老师发现了一个规律,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是告诉学生这里是高考经常光顾的地方。究其原因,除了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和学生个体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差异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造成的。

五、文综能力较差,影响高中历史学习。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的特点,它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也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六、学生的知──情──意心理活动过度性特点明显,个体差异拉大。高一新生对客观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而对历史意义的建构有畏难情绪或不感兴趣,这既受初、高中历史教学和评价差异的影响,也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具有从初中到高中过渡性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以往经验,进入高一下学期,特别是分了文理班以后,这种差异会逐渐缩小。这一时期,个体表现差异很大,认知水平或适应能力相对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较差。

学习历史不仅仅为了考试,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学历史能够提高我们的辨析能力和眼界,所以好好学习历史深入的研究它就能够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活跃我们的大脑。,一方面需要同学们多背书,把这些重点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更容易获取有效的信息跟知识点进行结合。

另一方面需要同学们多做题,历史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题那么多,那也要多做题,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的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是否掌握准确。同时,同学们要有善于总结和积累,有一个自己的知识积累本,把在做题中遇到有用、有效的知识积累起来,定期进行背诵,这样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把重要知识点掌握的更加深刻。

这些年因为高考历史出题的灵活多变,很多学校从高一就开始把历史的学习方向定位直击高考。所以,同学们要提前着手准备,选择复习资料时,一定要带有近5年的高考真题,不要害怕,看看这个知识点高考怎么考,我在学习时应该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只有这样先接触高考,慢慢熟悉它,到最后驾驭它。这样同学们的学习才是真正科学、高效的学习,就可以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笨鸟先飞早入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10860.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