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了重视。“导研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对于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实践

导研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或独立研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较而言,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独立和灵活,教学效率也能显著提高。导研式教学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导研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导研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四个表现:(1)导研式教学以问题为向导,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来展开教学,问题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其注重问题性;(2)学生能通过导研式教学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自身主体地位凸显,自主性加强;(3)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平台,不能只进行简单的鼓励支持,这体现出导研式教学导向性的特征;(4)导研式教学强调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能锻炼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高中数学实施“导研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利用三个“六问”实现“三个理解”

导研式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就是“三个理解”,它是指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从“三个理解”的内在关系出发,其关键首先是理解数学。因此,利用“六问”理解数学:第一要问什么是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萌芽,第二要问知识经历的成长过程,第三要问知识成长的相关方法,第四要问知识的结构与联系,第五要问什么是知识的要点、本质,第六要问知识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所以,教师只有亲身体验知识的成长轨迹才能真正理解数学。

教师必须带有强烈的学生意识,带着问题对作业、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从学生学习的总体基础和目标,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对相关问题和知识建构的策略及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选择探究问题的具体形式,学生之间潜力、基础等存在的差异这六个方面利用“六问”有效地理解学生。

最后利用“六问”理解教学,首先要问整合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方法;其次要问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方法的掌握情况;再次要问怎么讲授才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接着要问组织教学的策略;然后要问怎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最后要问以何种平台和载体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

2.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组织

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以知识的发展轨迹为核心,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探究重难点。此外,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意重难点的把控,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测验,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要依照教学设计有所优化,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做到“授人以渔”。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业设置形式要多样化,内涵也要丰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以研定导,以导促研

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策略研究的指导者和体系构建者,把学生视作一位研究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接收器”。这种教学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现“以研定导,以导促研”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对某些复杂难懂的问题会给学生一步一步清楚仔细地讲授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学生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做法成功解题,但是在解答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单纯地将知识“搬运”了过来,因此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依然难以下手。

当学生解题完成后,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应用Sn与an的关系时误以为an=Sn-Sn-1对任意n值都成立,没有验证n=1的情况,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解题技巧。

总而言之,“导研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新颖,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学习,将“导研式教学”尽快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建仁.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4(14):175-176.

[2]黄跃华.导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06):112-11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21118.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复习指导:数学应注意的5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