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借鉴德国鲁尔区改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我们高中地理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三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借鉴德国鲁尔区改造?》,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体制因素的制约。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迟缓,旧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改革的理解不深刻等,导致老工业基地逐渐失去竞争力,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初期,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长期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落后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比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可持续发展性差;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得不到改善,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等。三是投资效益比较低。东北地区长期存在“项目怪圈”所带来的投资效益低的现象。如,曾被誉为我国“轮胎行业摇篮”的黑龙江省桦林集团,最早引进巨额资金上子午胎项目。设备从国外进口后,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正常运转。为使设备运转,不得不派人去国外学习技术,并请外国专家对员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配套设备还需上千万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虽然国家有贷款贴息、债转股、技改投入等政策,但还是亏损。总之,很多企业走不出“项目怪圈”的羁绊。四是由于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不到位,导致在深层次上难以触及企业产权改革,致使国有企业调整的成效不大。

1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借鉴德国鲁尔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发展情况、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动因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可比性。脱胎换骨后的鲁尔区工业基地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尔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以便从根本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一)设立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向综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地区利益,为协调各方利益,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经验,由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负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制定实施,部门间协调以及资金的管理和效果评价。

(二)突出调整改造思路反重点。从鲁尔区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是企业解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应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作为目标,把着重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上。

(三)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授助政策。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援助政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鲁尔区的衰落趋势,采取了一系列产业专业转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当前町以考虑实行两类援助政策:一是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二是对那些缺乏竞争优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企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点击查看: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

(四)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政策转移。建议国家在总结辽宁阜新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范围。国家应鼓励这些城市培育和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此,中央应考虑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并提供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为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五)支特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东北地区在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条件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政府采购、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招标投标方面,给老工业基地以较多机会。在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链体系。

德国鲁尔区曾经的衰败给长期止步不前的东北经济敲响了警钟,而鲁尔区痛定思痛之后的产业调整和奋力崛起同样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带来了很多启迪。相信在得力的政策扶持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开发战略,动员外部力量与挖掘东北自身潜力相结合,东北地区在未来的5-10年的时间里完全有可能初步建立和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以产业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为主体产业开发,以此带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国有企业改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基本解决,促使东北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轨道。

上述内容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借鉴德国鲁尔区改造?》,相信大家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及完善,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32342.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预测系列试题七: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