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训练提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                 (2)或师焉,或不焉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答: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变亦远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面句中的“师”字,意义全不相同的项有(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①吾师道也     ②不耻相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C.①吾从而师之。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②彼童子之师     ③惑而不从师  

 

4.指出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A.①择师而教之         ②项伯夜之沛公军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其可怪也欤。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面句子中既有使动用法又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分析课文结构,写出结构提纲。

 

答: 

 

8.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7)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⑴欲相师,仆⑵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可见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高中数学,不意吾子⑶自京师来蛮夷间⑷,乃幸见取⑸,仆自卜⑹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⑺,而增与为言辞⑻。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⑼,又挈挈而东⑽,如是者数⑾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⑿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⒀。至无雪乃已⒁.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⒂?非独见病⒃,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⑴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⑵仆:对自己的谦称。⑶吾子:您。⑷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区。⑸乃幸见取:竟侥幸地承蒙(您)效法我。⑹卜:预料,料想。⑺指目牵引:用手指点用目示意,拉拉扯扯。形容对韩愈的恶劣态度。⑻增与为言辞: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用言辞(对韩愈进行攻击毁谤)。⑼炊不暇熟:饭还来煮熟。形容匆匆忙忙。⑽挈挈而东: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挈挈,急忙。qiè。 ⑾数:shuò,多次。 ⑿被:覆盖。 ⒀累日:连续多日。⒁乃已:才停止。⒂不以病乎:不是太害人了吗。以,通“已”,表程度的副词,太、很。病,害苦。⒃非独见病:不仅仅害苦了我。“见病”与“见取”结构相同,“见”指“我”。⒄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但是谁又敢不怕众人大惊小怪,来招惹喧闹,叫人怨怒呢?怪于群目,被众人怪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

 

③宏兹九德 _________                        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道”字的意义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

 

C.仆道不笃,业甚浅。___________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

 

(3)指出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倒装成分。

 

①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_________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

 

④虽董之以严刑。 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认真阅读柳文,思考并尽量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韩愈写《师说》的背景是:                                            。

 

②韩愈写了《师说》之后的遭遇是:                                     。

 

③柳宗元对韩愈写《师说》的态度是:                                   。

 

④柳宗元自己对师道的态度是:                                         。

 

(6)柳文第二段中有一则寓言,这则寓言现在是成语                ,与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柳宗元在这里把韩愈比作       ,把自己比作        ,把         比作狂犬。作者引用这两个成语的目的是:                                      。

 

(7)简答题

 

①甲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②简要写出乙文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9.学了韩愈的《师说》,你有什么启发?韩愈在一千多年以前阐明的“师道观”,对于现在来说当然有其不足和局限,对此,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以“我的师道观”为例写一篇800字的短文。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本题训练的重点都是生字、难字、多音字、易读错字。

 

答案:(1)读dòu.(2)不fǒu.(3)传zhuàn.(4)数cù;罟gǔ;?wū.(5) 莩piǎo.(6) 豚tún;彘zhì;畜xù。

 

2.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少合成词。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

 

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探求学问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今义是动词,音dú;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òu,同现在的“逗”。(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假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啬、小气”;今义“爱护、热爱”。(8)假: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解析:“师”字在课文中出现26次,含义和用法变化甚多,概括如下:①用作名词,有三种情况,A.作“老师”讲,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姓”讲,例如“师襄”。②用作动词,也有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例如“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之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例如“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答案:A、C。(A.①老师。②有专门技艺人。③前一个“师”是动词,“以……为师”;后一个“师”,姓。B.①②相同,动词“学习”;③从师学习。C.①以之为师。②老师。③从师。D.①②③都用作名词“老师”。)

 

4.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必须一一弄明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不译);C.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答案:A。(A项①代词,他。②动词,前往。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都用如助词,①助词,定语的标志。②助词,宾语前置。③音节助词。C项①代词,我。②助词,定语后置。③代词,他们。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主谓词组“人之无惑”作动词“欲”的宾语。②代词,这。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寡人之于国”相当主谓词组。)

 

5.解析:“其”在课文中出现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他们,复指“古之圣人”)。C.作定语,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四种情况:A.表猜测,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惊叹,例如“其可怪也欤”(真是)。C.表祈使,例如“国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D.表反问,例如“国无主,其能久乎”。

 

答案:D。(A项全用作代词,①他;②那些;③他们。B项①代词,其中;②副词,表反问语气,同“岂”,难道;③代词,他们的。C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惊叹的语气;③代词,他们。D项全用作副词,①表揣测问的语气,同“岂”,大概、也许;②副词,表反问的语气,同“岂”,难道;③表祈使的语气,希望。)

 

6.解析:使动、意动,是文言词语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一个动宾词组,如果动词和宾语不能构成动与受动的一般关系,就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使动、意动、被动、为动等,最主要的是使动、意动。所谓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动,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而动词“弱”与宾语“秦”不是一般的动与受动的关系,而是使动的关系,即“使秦弱”,让秦国力量变弱小。翻译的时候,可以按使动关系直译;如果译出来别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那便用意译的方法,这句话也可以译为“削弱秦国的力量”。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以为宾语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动词,而动词“小”与宾语“鲁”“天下”之间,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也不是使动的关系,而是意动的关系,“以为鲁小”“以为天下小”或“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例如这句话可意译为“感到鲁国变小了”“感到天下变小了”。

 

答案:D。(A项“从而师之”,动词“从”与宾语“之”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宾语“之”是意动关系,即“以之为师”,意译为“拜他做老师”。B项“耻师”,名词“耻”活用为动词,与宾语“师”(“从师”的省略)是意动的关系,即“以从师为耻”,译为“把跟从老师学习当作耻辱”。C项“耻相师”意动关系,以相师为耻,译为“把相互学习当作耻辱”。D项“习其句读”,动词“习”带了两个宾语“其”与“句读”;“习”与“句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学习句读、练习句读,而与“其”则是使动关系,使其……。所以这个短语释为“使其习句读”,可译为“帮助他们学习句读”。)

 

7.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编写段落提纲,这是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必须熟练掌握。

 

答案:

 

结构分析:本文题目《师说》,说说从师之道。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是什么?第一段,从正面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其一、“学者必有师。”说明论及的对象是“学者”,强调他们从师的必要。其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明学者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其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指明老师所在之处。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在师道问题上的“惑”,也概括为三点:其一、耻学于师。其二、耻自身之师。其三、耻相师。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本文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附:《师说》结构图示

 

 

 

8.(1)解析:本题旨在理解文中重要要词语,“宏兹”要注意分析其与宾语的关系。

 

答案:①圣人、圣明;愚人、愚蠢。 ②从师。 ③使……发扬光大 。④一般人。

 

(2)解析:本题旨在分析不同语境中词语意义的变化。ACD句“道、业”并提,专指儒家的“道、业”。 B风尚、风气。

 

答案:B。

 

(3)解析:句子成分倒装,是文言中常见的句法现象,要求熟练掌握。

 

答案:①“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用“之”将宾语“句读”、“惑”前置。 ②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自)前置。“不自是”即“不是自”(不认为自己正确)。 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之”将定语“利”、“强”后置。 ④作状语的介宾短语“以严刑”后置。

 

(4)解析:这里的几个句子都各有它的特点,①既是宾语前置,同时又采用所谓“合叙”的写法,翻译时对其语序要适当调整。②是省略,要根据上下文意作适当补充。③的第二句体现了文言精练的特点,翻译也要揣摩文意进行必要补充。④是一个表示肯否关系的对比复句,要译成“是……,不是……”(如果把它看成是定语后置句:“彼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可)。

 

答案:①不懂句读,就从师学习,而不能解答的疑惑,却不从师学习。②拜官位低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拜官位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③但是雪和太阳哪里有什么过错呢?只不过那些狂叫不已的家伙是一群疯狗罢了。④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授孩子们认字写字帮助他们学习书中句读的老师,而不是我所说的给大人们传授道理给大人们解答疑惑的老师。(或者“那些只教授认字写字帮助学习书中句读的孩童们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给大人们传授道理给大人们解答疑惑的老师”。)

 

(5)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要求把两篇文章对照起来读,互相印证,以加深理解。

 

答案:①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③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④作者字面上讲不敢“为人师”,但从他对韩愈的赞颂,对那些诋毁韩愈者的深恶痛绝的态度中看出,他极力支持韩愈的师道观。

 

(6)解析:这是道阅读理解题,文中用寓言故事作比喻,语意含蓄而生动,阅读时必须理解它的寓意。

 

答案:越犬吠雪,蜀犬吠日。日,雪,那些诋毁韩愈的人。辛辣地嘲讽那些对“好为人师”者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人。

 

(7)解析:本题旨在训练对韩文的综合概括能力,对柳文旨意的理解能力。

 

答案: 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

 

②答:通过申述自己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

 

9.解析:本题旨在启发我们对古人的观点,即使是当时先进的观念也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采取分析的态度。

 

韩愈一开篇就提出“学者必有师”,强调了教师的地位。接着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过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向能者学习。以上这些,无疑是永远正确的。韩愈指出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既教书又教人,也很有借鉴意义。韩愈还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师生互学的观念,也很正确。总之,韩愈《师说》中的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是,他的思想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例如他说的“道”是儒家之道,“业”是儒学之业,归根结蒂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师生关系中只提出老师“解疑”,没有指出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激疑”,至于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韩愈更没有也不可能看出学生的主动地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另外,在《师说》中仍然存在着轻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倾向。

 

答案: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3367.html

相关阅读:名师倾授考前4天冲刺经-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