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应该从进入学校的那天开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习作”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才出现并给予评价标准的,在此之前的描述是“写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教学只能从三年级开始。笔者以为,无论是“习作”,还是“写话”,都是课程序列在概念上的一种表述。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在为习作乃至以后的写作酝酿沃土。

习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而不断地输出,有质量地输出,就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寻找有效的“输入”途径,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开启兴趣,海量阅读

吴忠豪教授说:小学阶段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清代教育家崔学也有言:“若能日诵数千言,而时时记于胸次,何患文辞不富,而下笔不难就也?”[1]是啊,没有深厚的积淀,哪来妙语华章?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语感的形成、语言的积累有非常巨大的作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感好,就能一听就清,一读就懂,一说就顺,一写就通[1];语言材料积累丰富,从长远看,可以为学生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眼前看,可以马上解决“难以下笔”“下笔成戗”“语言干巴”等习作现状。

从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我就带着孩子们开始了六年的阅读之旅。以低中年段为例,阅读的方式主要从听读开始,再向个人阅读过渡,旨在培养兴趣,教授习惯;对阅读的内容、序列和数量的安排,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认知的规律,以及实际阅读中的心理需求来设定。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字少,阅读的能力不强,兴趣不高,我就带着学生听一个月的故事磁带,读一个月的儿歌,再布置家长每天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在校每周进行一次讲故事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下学期,在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阅读要求,增加阅读数量,鼓励学生阅读带拼音的连篇故事、诗歌;读故事的时候,开展课外认字大比拼,看谁认字多,记得牢;在读诗歌的时候,要求读出声音,读得准确和流畅,一天读多篇,一篇读多次,奖励读背会诵的学生。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基本养成了独立阅读的习惯,产生了主动阅读的需求,同时拥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彼时通过读书推荐会,引领学生由读单篇文章向读整本书过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7-10岁大多数学生的喜好,我班阅读整本书的行动是从杨红樱系列丛书开始的,从推荐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小白的选择》,到语言比较生动的《淘气包马小跳》,从“笑猫日记系列”到“杨红樱童话系列”,从“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到“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日均读书页码由薄到厚,阅读内容由浅入深,阅读要求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学年人均共读书籍三十余册,掀起了班级共读的热潮。从三年级开始,我将阅读方向由阅读故事情节类的书籍转向阅读故事哲理类、知识类的书籍,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由阅读童话故事转向阅读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如《中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由阅读文学类的书籍转向其他,如《我们爱科学》《上下五千年》《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从而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了解新知。四年级共读沈石溪动物小说全部书籍,增设品味语句和语段环节。

以上引领,分学段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二年级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态度,掌握方法;三四年级重在开拓视野,丰富内容,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五六年级则通往阅读的高级领域,与文本、我、生活串联,和创作、思维、思想接轨。

二、字词起步,打牢基础

习作由篇构成,篇由段构成,段由句构成,句由词构成,词由字构成。所以,儿童的语言输出,首先是字,是词。严谨的书面语言表达,要求不可误一字、错一字,要求用词更加准确、文雅、丰富;句子组织的连贯性、条理性、多样性要求更高[1]。这就要求我们抓低年级的习作教学,首先应该从抓字词教学开始,将重点放在让儿童进行生字、词语的积累上,通过扩大生字和词语的积累,熟悉语言规则,积累语感经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形成和质量的提高。

实践表明,一年级的下学期和整个二年级,是儿童学习汉字、增加词汇、形成丰富语言的黄金期。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儿童轻松、实用、高效的方法,形成儿童主动识字的习惯、自觉扩大词汇量的意识,从而丰富生字、词汇积累,帮助儿童冲破习作的畏难情绪。对于小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可以为他一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像吴忠豪教授所说,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发展是呈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1]。

结合低年段儿童的“悟性差、记性好、热情高”的特点,进行生字教学,我的经验做法是:找到适合每个儿童的识字方法,不拘泥于教材,鼓励提前认读,多认多写,识写同步;鼓励儿童用眼睛识记生字、自能识字、个性识字,不鼓励重复机械的抄写。对于组词教学,我的经验做法是:鼓励一字多词,一年级上学期3-5个左右,下学期5个以上,其他年级不作硬性要求(只能组1-2个词语的生字除外);鼓励一词多字,要求学生尽量组三个字、四个字的词语,组双音节词尽量展示“新面孔”,搜集书面词;词语教学与阅读、说话、写句融合起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所组的词语,灵活地进行词义、扩句写话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多种方式体味,从而理解、运用词语。

三、挖掘教材里的写作风景

我国的语文教材不像国外那样,有专门的写作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一篇篇的课文,通过各种小练笔,把学生一步一步带到写作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建构的。现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写什么”,习作教学指导课在教学生“怎么写”。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清楚写了什么,更应该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而真正的习作指导才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所以,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紧密结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个优秀的习作范例,课文中习作教学的渗透点很多,如用词的准确、描述的生动、细节刻画、动静结合、点面兼顾等,而且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典范。[2]可以说,挖掘出了教材里的写作风景,习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取《老王》这篇课文为例,我以逗号为双桨,在阅读中教习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PPT出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此句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老王》那平淡而深邃的言语密码。

师:同学们,你从这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老王很孤独,很悲苦。)

师:请你读一读。(生读,语速较快,忽略了逗号。)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读得很快,感觉句子的味道变了。

师:你说的“味道”指什么?

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吧。

师:朗读时借助于轻重、长短、高低、快慢等节奏,有助于感情的抒发。现在你是老王,我来问你,用相关的语言来回答,答的时候注意节奏感。

师:老王,你有兄弟吗?

生:有个哥哥。

师:不错,有个兄弟能够彼此照应,况且还是个哥哥,就更好了。

生:死(重读)了??

师:啊,对不起,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生:有两个侄儿。

师:好啊,不然就太孤苦无依了。

生:没出息。

师:哦??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生:此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亲人了。

师:唉??

师:请同学们再各自用心地读一遍这个句子。我想再问第一次读这个句子的同学,你从这个句子里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老王太孤苦无依、太凄凉了。

师:你一开始为什么没有这么真切的感受呢?

生:我没有关注这些逗号,就没有用心去体会句子里包含的感情。

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生:通过刚才的品读,我发现第一个逗号带给人希望,读者一定在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的“死了”使这种高兴瞬间变成悲伤;“有两个侄儿”之后的逗号再次给人希望,让人又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的“没出息”又让高兴化为乌有,希望又变成失望;“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使人彻底陷入绝望。这四个逗号凭生波澜,让我们的情感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师:貌似不起眼的逗号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既然每一个逗号都是人物的眼泪,我们能否再添加一个逗号,让情感更多一些、更浓一些?

生:可以在“此外”后加一个逗号。

师:为什么?

生:这样可以再次激起读者的希望,而后“就没什么亲人了”则让人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样就多一次情感的波动。

师:真是一个逗号一重情!可见,在句子里,逗号往往是深藏的眼睛,有了它们的存在,句子便有了节奏感,有了情感的跌宕,进而传递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我们也要像作者这样,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每一个标点符号,精妙地设计每一个标点符号,让每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能起到大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J].小学语文教师,2015,(6):4-9.

[2]谢正明.小学趣事活动作文教与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4.

“习作”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才出现并给予评价标准的,在此之前的描述是“写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教学只能从三年级开始。笔者以为,无论是“习作”,还是“写话”,都是课程序列在概念上的一种表述。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在为习作乃至以后的写作酝酿沃土。

习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而不断地输出,有质量地输出,就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寻找有效的“输入”途径,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开启兴趣,海量阅读

吴忠豪教授说:小学阶段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清代教育家崔学也有言:“若能日诵数千言,而时时记于胸次,何患文辞不富,而下笔不难就也?”[1]是啊,没有深厚的积淀,哪来妙语华章?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语感的形成、语言的积累有非常巨大的作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感好,就能一听就清,一读就懂,一说就顺,一写就通[1];语言材料积累丰富,从长远看,可以为学生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眼前看,可以马上解决“难以下笔”“下笔成戗”“语言干巴”等习作现状。

从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我就带着孩子们开始了六年的阅读之旅。以低中年段为例,阅读的方式主要从听读开始,再向个人阅读过渡,旨在培养兴趣,教授习惯;对阅读的内容、序列和数量的安排,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认知的规律,以及实际阅读中的心理需求来设定。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字少,阅读的能力不强,兴趣不高,我就带着学生听一个月的故事磁带,读一个月的儿歌,再布置家长每天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在校每周进行一次讲故事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下学期,在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阅读要求,增加阅读数量,鼓励学生阅读带拼音的连篇故事、诗歌;读故事的时候,开展课外认字大比拼,看谁认字多,记得牢;在读诗歌的时候,要求读出声音,读得准确和流畅,一天读多篇,一篇读多次,奖励读背会诵的学生。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基本养成了独立阅读的习惯,产生了主动阅读的需求,同时拥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彼时通过读书推荐会,引领学生由读单篇文章向读整本书过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7-10岁大多数学生的喜好,我班阅读整本书的行动是从杨红樱系列丛书开始的,从推荐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小白的选择》,到语言比较生动的《淘气包马小跳》,从“笑猫日记系列”到“杨红樱童话系列”,从“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到“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日均读书页码由薄到厚,阅读内容由浅入深,阅读要求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学年人均共读书籍三十余册,掀起了班级共读的热潮。从三年级开始,我将阅读方向由阅读故事情节类的书籍转向阅读故事哲理类、知识类的书籍,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由阅读童话故事转向阅读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如《中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由阅读文学类的书籍转向其他,如《我们爱科学》《上下五千年》《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从而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了解新知。四年级共读沈石溪动物小说全部书籍,增设品味语句和语段环节。

以上引领,分学段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二年级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态度,掌握方法;三四年级重在开拓视野,丰富内容,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五六年级则通往阅读的高级领域,与文本、我、生活串联,和创作、思维、思想接轨。

二、字词起步,打牢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35299.html

相关阅读:旧课新读系列:《师说》批判性思维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