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目的,有问题。如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这是在微观上把握历史;阅读正文中的小字、注释和图表,有助于对主体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综观近年高考题,教材小字名义上是阅读教材,不做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中却强调把握知识体系,意即在知识系统中的内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题中总不断出现小字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释和图表内容都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复习,完整把握历史知识。如世界近代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正文中指出随着殖民地问题上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小字中用三百多字的篇幅,外加两幅图和一段材料,来补充说明了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冲突表现。又如中国古代史上北宋科举制发展一目,正文只对其积极作用进行论述,在小字中则补充了北宋科举取士过多导致出现官吏多而杂的局面这一消极影响。
其次是阅读中要掌握正确方法。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以认识历史发展的程度、了解历史事件间的相关联系: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支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抓住对比词,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个性和共性,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抓住句中不同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几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不同表现在哪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各国的特点;结果是一样的,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本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要在阅读中明确历史结论中各点的逻辑关系,如中国古代史上科举制的意义评价内容较多,正确的理解思路是:首先改变的是前代门阀垄断仕途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抑制门阀的作用;其次与九品中正制相对比,门第不高的地主知识分子也能入仕为官,扩大了官吏来源;第三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同点在于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第四因主管科举考试的是中央政府,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把持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权的局面,且选拔的大部分是有才能者,所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第五,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第六科举制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而忽视实用性学问的消极影响。这样从官吏来源(前两点)到选拔方式(第三、第四点)再到影响(第五、第六点)就可以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历史阶段特征有横向,也有纵向。总结横向特征就是由史到论,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趋势。例如综合17、18世纪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既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时期。纵向特征可以用建立专题和纵向梳理知识线索的方法进行。
近年历史高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我们在预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35383.html
相关阅读:2017年高考全国卷2历史试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