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论,学会解答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笔者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等来获得知识、技能,从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应该是在教学中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1)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
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2)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教师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同学们求知,做人的乐园,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成为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周金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37588.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知识点:双曲线的参数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