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想象,思维、注意力、记忆等直接与学习有关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情绪,情感、兴趣、自我克制的意志品质等一些非智力的与知识相关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就能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主动探求知识,否则,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无精打采成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其结果就会出现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则必须有健康的学习心理,而健康的学习心理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和发展的。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乐学。
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不同点在于它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目的越明确,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越佳,效果也就越高,这是目的性对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讲授“韦达定理”时,我设置这样的导课:
已知l、l是一元二次方程x十3X—2;0的两根,求下列各式的值①X:+X2②X:K2⑧X:’+X。’并对学生提出:“你能在几秒钟内算出结果吗”,课堂上学生你追我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部分学生完成此题需要5分钟以上(因这时候学生只能代求根公式先求出两根,后代入计算且运算量较大),当同学做出正确答案后。我说:“当你们所完这节课后可以在5秒钟内口算完成此题,解题效率提高何至十倍呢”这样,同学们自觉发现了韦达定理的重要性,从而学生的求知心理被激发了,使学生处在饥饿中寻求食物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内在的自觉性、主动性也被挖掘出来了。
二、培养兴趣,强化学生的随意注意心理使其乐学。
古代心理学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唯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有积极持久的学习心理和求学劲头,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通过教学中配置趣味性较强的例题培养学习兴趣。
在“利用对数计算”的教学中,设置这样的例题:一张纸的厚度为0.14毫米,折叠一次,其厚度为o.28毫米,再折叠一次,其厚度为o.66毫米,依照这样折叠方法,折叠几次,其厚度能超过珠穆拉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解题前可由学生猜猜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是上千次后才能达到。
解:设经过X次折叠,其厚度超过8848米
依题意得:0:14X2x>8848~10‘宁1,4X2x>8,848~10’
两边取对数,变形得X>”-198.848-lgl.4查表,计算得X>25.9
二折叠26次,其厚度超过8848米。
答案计算出来后,全班同学非常惊奇,对这样具有特殊诱感力的教学内容都感到兴味盎然,乐滋滋地探求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利用对数计算的优点及技能。
2、通过纠正错例,讲透道理,激发兴趣。
为了改变学生在做几何题时不按条件随便画图的不良习惯,我举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任何线段一样长
简证如下:如图在任意AABC中作
/A6b平分线与BC的中垂线交于点0,作OBiAB,OFZAC,Ⅱ.P为垂足,连结0B、0C,显然,AAE0竺AAFO、OBl]丝厶OCF,可得AE=AF、BE:CP从而得到,朋:AC,即任何线段一样长,错在哪里呢?同学们通过认真作图,一致发现:当AB~AC时,/A的平分线与BC的中垂线的交点不是在形内,而是在形外,作图的不正确造成了结论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同学们很喜欢听,又容易吸取教训,从而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培养、发展好奇心理,使学生乐学。
中学生突出的一个心理状态是好奇心强,它是学生乐学的动机之一,如果学生不能自发产生好奇心,教师可以外部激发。数学有些诡辨题,它们或是错误地运用概念、性质,或是错误地进行推理。这些题目悬念重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复习对数性质时,我设置这样的例题:求证2>8,后在黑板上写出下列证明过程:···i’5即(扩’,(扯‘两边取对数得1s{势’):lS(轴’,即2lS6>8l醋,..·lS;声0...2>3
当时,我并没急于让学生指出错误所在,而是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激烈地争论,然后由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作出裁决。
四、培养好胜心理,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乐学.
众所周知,青少年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地利用这种这理状态,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着意创设一种积极的互相争赶的学习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为此,我常在习题课上开展小型的“数学竞赛”。在斜三角形的复习中,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在厶ABC中,三边a,b、c满足:+:’l求证:/B为锐角”在出题前,我先“煽风点火”:“这道题在初三(1)班竞赛结果是:在三分钟内交卷有16人,在四分钟内交卷的有……咱班谁能超过他们的成绩……”我的话还没讲完,有的同学就急切地说:“老师,快出题呀!”我见同学们求知欲火已被点燃,就在黑板上道出例题,顿然,课堂上你争我赶的激烈气氛充持着整个空间,学生有这样的心理:“在数学上千万不能比别人差,因为这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采用这种“竞赛”的教学方式,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五、树立好的教态,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
所谓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与内在的形象的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表情是最应注意的,表情过于严肃或哭丧着脸,学生会产生惧怕或敬而远之,甚至反感的心理状态,当然不能过于轻浮。好的教态可使学生倍感亲切、轻松自由,使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从而可增强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学语言是师生间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一种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以美促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尽量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有感召力。如我常将称呼中常用的“你们,大家、同学们……”改用“请你……”这样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是单独对他一个人在谈话,从而可消除“官腔”气氛,而增加“民间”的亲切感。
数学教师在阐述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应当从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和类比,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对初中的学生)。例如,在讲述合并同类项时,可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二条鱼加三条鱼是五条鱼,但是两条鱼加三棵白菜就不是五条鱼菜了。又如不等式的解集x卢1,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就是“除”去了这点的整条数轴,教师如果把“除”宇改成“挖”宇,就更为形象而生动。在去括号法则中,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每一项都用变号。这时教师加上一句:“注意:不要亏待哪一项”学生往往会发出会意的笑声,使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得到愉快的美感。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探索本学科知识系统,更要努力探索完成知识系统传导中的控制论系统,去科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乐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45584.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核心是改革教与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