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特色与地理环境因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东方体育特色

古代的东方代表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虽然中华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古希腊和古罗马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奴隶社会体育,中国古代社会的武术则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体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方式逐渐使一个民族在企盼风调雨顺的同时,培养起勤勉、刻苦、富于耐性、做事坚韧不拔、讲和谐、喜安定的民族性格。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调和、温顺好养的特点,致使他们的体育不是以争胜负表现自我的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而是侧重于保健养生的活动形式,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强烈影响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纳、导引、打坐等气功和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等武术为代表的东方养生文化,这才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是与以古希腊竞技为主的体育为其代表的西方体育风格不同的一种体育地理类型。

二、地域性特色

从宏观地理环境看,中华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小区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中国周围封闭的天然屏障使中国的武术运动在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独立发展起来。同时,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高山大川阻隔了地域间武术运动的交流与融合,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内,南北之差、东西之异悬殊,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武术运动项目。所以中国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并且形成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多种体现地域特色的武术流派。从武术的集散地看,又有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不同派别。

三、季风气候影响

中国典型的季风气候使武术运动表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点。首先,由于农业生产的严格季节性,武术运动亦带有鲜明的季节性。其次,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农业社会,人们运动环境小,故武术运动多为户外运动。正如日本学者竹之下休藏所说:“在文明未发达的时代,运动的活动是受地理、自然条件限制的。”为顺利开展运动,选择合适的天气是必然之事。第三,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使武术运动随季节而变www.dljs.net。第四,不同季节形成多种气候型武术运动。《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认为,形意拳之锻炼,须要与四时相配,要顺四季发展的规律,即春发、夏放、秋收、冬藏。所以春天练拳时,应注重内气、内劲的焕发,走势宜悠,发劲宜柔,使筋络渐渐舒伸开展。夏季练拳时适宜发放劲力,不至于伤筋扭骨或拉伤了韧带。秋季意味着植物已经成熟,并逐渐走向衰老或萎缩。中秋、深秋练拳,则应少发爆发力,练时应内收劲力。因而在严冬时练拳,更应随之而深藏劲力,不可急发爆发力,这个季节发放劲力最容易伤筋骨,损坏韧带。

四、气候条件影响

清代郭希汾说:“技击之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盖北方气候寒冷,饮食粗劣,北人生具其间,耐辛茹苦,成为习惯,故盘骨强健,远胜南人。体质既殊,斯其技击之术,亦有不同。北派之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有非南派所能及者,不过北人生性迟钝,不若南人之灵活,帮南派之技击,其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上之者。”可见气候条件对武术风格的影响。导引术(气功)源于我国先民对气候条件的适应,季风气候的盛夏季节,湿闷多雨,给人们带来多种疾病,所以用“导引按跷”的方法来治病。导引术理论在汉代则已成系统,有大量文献记载,其中《却谷食气篇》提出了导引要根据季节和不同气候进行食气练习。

五、地形条件影响

北欧(挪威、芬兰等)多峡湾型海岸,陡峻的崖壁和缺失海滩的海岸地形,使得世界跳水运动早先在这里诞生;非洲平坦的高原地形使非洲人在赛跑运动上独占优势,特别是位于东非高原上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是闻名于世的“黑非洲长跑之乡”。地形条件对中国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也很大,我国的华北平原及陕西关中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活动范围大,所以形成的武术风格主要是腿的动作多而且幅度大,擅长力量和腾空跳跃。而南方武术源于北方,为了适应“地无三尺平”的环境,减少了腿部动作,以手势变化多、身体灵巧、反应敏捷为特色。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沟深岭高,林密草茂,水流湍急。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的武术运动要求以短兵为主的个人打斗术。

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对中国武术运动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不仅包括地形、气候和人种等自然地理因素,同时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地理环境要素对中华武术的起源不起决定性意义,但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武术运动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表现出统一性特征。由于社会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有些体育项目很难从表面上觅到地理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但中华武术却带有深深的地理环境影响的烙印。只有对诸多影响加以分析,才能更深层次地搜寻影响武术技术水平发挥的因素,才能使武术文化更具魅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48482.html

相关阅读:上海环保与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