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强调,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育与提高。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数学课程及其教育应帮助学生通过数学认识自然,包括培养学生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自然观等一系列内容,在此基础上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并进,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和全面素质并重;使学生认识数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技术,更重视理性与精神,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对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一、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课程新在教学理念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由过去的“双基加能力”转化为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
1.注重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材每一节常常是从“思考”开始,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推理,进行自主探究;特别是“探究”、“探究与发现”等栏目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促使他们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探究思索;并且“阅读与思考”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自学习惯的养成;“实习作业”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种结构形式,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斯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教材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理性精神。新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例如在《统计》一章的例题与习题设计上,重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直观感知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数学描述、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近年不断深化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一点在教材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数学应用贯穿新教材的始终。
(1)通过丰富的实例,从实际背景引出数学新知识。例如从对大学生身高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实例得出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方法;从物理背景抽象出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等等。这样强调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2)在例题、习题中都适当增加了相关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曲线》中有卫星运行轨道、炮弹爆炸点的轨迹、双曲线型冷却塔、卫星接收天线、天文望远镜、拱桥、隧道等丰富的题目;恩格尔系数;考古学上用到的根据半衰期计算出古代墓葬的朝代。
(3)教材设置的“实习作业”(统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从而使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4.渗透数学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应用及发展趋势。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函数数概念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并且更深刻的体会函数的应用价值。
二、新教法?新教材应用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法决定教法”。
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一种多样的、主动地、快乐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把“学知”和“学做”紧密结合起来,是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2)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增长经验和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的经验。
我们知道,学生地学习是一项艰苦而有趣的脑力劳动。“苦学”是有限的,“乐学”的力量是无限的。仅要求“苦学”而忽视“乐学”,只满足于“学会”而忽视“会学”,都会带来学生探求精神与能力的枯竭。高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应根据其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是学生“乐学”、“会学”,注意发挥其能动性,不断满足其求知成才的愿望,使其终身受益。“学会”并非教学的唯一目的,高中生未能学会学习,那么,基础教育就未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学生既能“苦学”又能“乐学”;既能“乐学”,又能“会学”;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懂科学,又会创造。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教法、学法的采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为目的。
论文中心,作者:王翠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50808.html
相关阅读:数学有效性教学实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