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这么抱怨:"学习历史太难了,感觉一听就懂,但又不是真懂;就算真懂,不一定能说明白;即便是说明白了,也不见得能写明白。"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呢?很多人从教材教法方面作出了精彩的论述,但我认为真正决定历史学习效果的不光是这些,还有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决定历史学习效果的习惯中最重要的要算思考的习惯。我们经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赞扬学习刻苦的学生,当然这种精神也确实值得赞扬。但"头悬梁,锥刺股"一定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勤于动手,懒于动脑;看似勤奋,实则懒惰。因为学习勤奋不但要体现在动手上,更应该体现在动脑上。特别像历史这种包罗万象又具有极强规律性的学科,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思考习惯,仅仅沦为一部优秀的收录机,那么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可能有太大的进展。这种形式的学习也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穿衣服。大人不可能将所有的衣服都教我们穿一次,而我们学会穿一种衣服后,就能够穿很多衣服。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穿衣服的规律。学习历史,我们也要通过思考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因为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没有发现一个学科规律性的东西,导致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这并不是努力的表现,当然也不值得提倡和表扬。
而要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认为最好让学生从预习课本入手。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教师参与,学生难免会对教师多少产生一种依赖。在学习的几大环节中,可能学生依赖老师最少的就是预习了。而高中历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靠预习都能看懂。所以教师在适当引导的前提下,应大胆将时间还给学生。在没有教师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学生们思考的欲望更容易被激发,思考的习惯更容易被培养。要知道,学生通过冥思苦想获得的一条真理,比教师灌输给他的十条真理更有价值。因为他们不仅知道了答案,而且在思考中提升了能力。通过思考,学生们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慢慢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差事。
当然,学生在完成某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的总结与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促进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养成。比如一节课过后、一次练习过后、一场考试过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在反思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他们也能体会到思考的魅力。反思,可以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从优秀走向卓越。
提到历史,除了思考以外,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得就是背诵。的确,背诵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但背诵也让许多人对历史学习望而却步。人们常常喜欢把背诵能力的强弱归结于天赋的高低,其实这是一种武断的说法。经实验证明,一个普通人经过训练可以记住一副扑克牌,更不用说是历史教科书的一些内容了。但为什么很多人败在了背诵二字上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
而良好的记忆习惯具体而言就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静夜思》这首诗大多数人都会背诵,但如果这首诗不变,只是将当中字的顺序完全打乱,恐怕就算文学功底很深厚的人都能明显感到背诵起来有难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们在背诵《静夜思》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和逻辑联系,而在将字的顺序全部打乱之后,这不再是诗,仅仅是一堆毫无联系的字而已,让人无法理解,背诵起来当然很有难度。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需要记忆的东西时,理解是很重要的,也应该养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习惯。2、及时复习。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天赋差,背诵的东西几天就忘。其实这和天赋无关。一个正常人背了一篇文章,记忆最多保持一到两天,所以遗忘是十分正常的。关键在于是否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特别是在还没有遗忘之前及时复习。这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广告,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对电视上的广告词产生什么兴趣,但是广告频繁的在电视上播出,现在每个人大概都能背出一两段广告词。这正是由于广告词频繁播出达到的效果。其实对于历史当中需要背诵的东西,完全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要知道,如果不及时复习,几乎没有能敢保证在记忆某个东西之后不发生遗忘。3、多样化记忆。背诵是一项重要而枯燥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和疲劳。所以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背诵,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提高兴趣。如口诀记忆、形象记忆等等。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而要想记住这个时间当然可以死记硬背,但也可以采用形象记忆的方法。把8联想成一个婴儿,而3就是他的耳朵。婴儿当然给人的感觉是胖胖的。淝水之战当中的"淝"也可以谐音为"肥"。这种方法看起来可能很荒诞,但无法否认的是它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还有可以把需要背诵的东西总结在小纸条,小本子上面,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记忆。这样无形中就增加学习时间,提高了背诵的效果。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过目不忘的天才,但是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还是足够让学生们征服历史教科书,征服历史考试的。
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要知道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重要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崇拜英雄,而历史当中最不缺少的也是英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那些人物的英雄气概,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这些东西看起来和教学毫不相关,其实不然。历史书中优秀的人物绝对有值得高中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学生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进而开拓自己的人生。在和英雄人物的精神交流中,学生们能渐渐的为自己努力学习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味的抓应试,往往事与愿违。试想一个急功近利的教师,再加上一群不思进取、鼠目寸光的学生,怎么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只有超越了应试,才能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可以设想,当学生们在历史课上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时候;当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仅学到了解题的技巧,而且在情感上也受到洗礼的时候,那历史课将少许多正襟危坐,多了许多亲切和风趣,学生们在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时对历史这门学科会更加有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效果理所当然的会有很大的改变。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通过教师的情感教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当远大的理想和积极的心态成为了学生的习惯,那么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很多教师都在如何将课讲的精彩这件事上殚精竭虑,这当然很重要。但把课讲好和把教学搞好这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因为教学并不只是把课讲精彩这么简单。面对着很多在历史这门学科面前徘徊无助的学生,我们除了提高自身上课的水平之外,更应该思考是什么阻挡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学习历史,有很多功夫恰好要花在历史之外。有很多看似和教学无关的习惯曾经千百次被提起,人们认为这些是老生常谈。但恰好是因为它们重要,所以才被常谈,也正是因为它们常常被谈起,所以人们才熟视无睹。正是因为人们的熟视无睹,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我们只有把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真正的落实了,历史教学才可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51384.html
相关阅读: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