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体施教,教出核心素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 徐金国

参加一次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研讨会,一位老师开设了一节古诗词阅读鉴赏课——《山坡羊潼关怀古》,观摩之后,颇有些感触。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堂课执教者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译,逐字逐句翻译诗句;三赏,从内容到手法对这首诗进行了赏析;四拓,在赏析之后,适时引进了张养浩的另一支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五练,学生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完成诗后面的两道练习题。

简单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们会发现:本节课作为一节古诗词诵读欣赏课,没有学生的吟哦讽诵,也没有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心灵,进入诗歌意境,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共鸣的赏析。整堂课上,所谓的诵读,只是疏通字词句的粗浅朗读。所谓的赏析,只是教师对文本从内容到手法的条分缕析。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之美,首先美在诗歌语言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反复地去朗读,反复地去吟诵,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诗歌特有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反之,一节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了学生反复诵读与吟咏,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学生自然就无法感受了。作为一节古诗鉴赏课,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然也就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再回到本节课,执教者重点实施的是“译”和“赏”两个环节,我们首先看“译”这个环节,教师根据中考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对这首诗进行直译。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为了应试,一直强调要教实在,要力求字字落实,于是,我们一些老师也把这种见言不见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带到了古典诗词的教学之中,殊不知,中国古典诗词抒情的特质,往往是借助于丰富的意象和营造悠远的意境来表情达意的,普通的人事景物一旦进入到古典诗词作品之中,它们就成为了一种带上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一种文化,一种用以营造意境的元素,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老师就必须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意象,通过文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没有了走进诗人心灵的情感体悟,要让学生能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自然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本课作为古诗词欣赏教学需要实现的“赏析”目标,自然也是无法达成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曾经对一系列平白如话的诗词做过赏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北宋词人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他说,像这样的诗词,如果不去做反复吟诵,感悟诗词特有的音乐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如果不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词丰富的意蕴和悠远的意境,我们不能在吟咏中获得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升华,是根本无法领略这些诗词之美的。

由此,我们再回到《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支小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篇平白如话,朴实不加修饰,写了诗人行进在西去潼关路上的所见与所感,然而作者笔下之景——峰峦、波涛、华山、黄河、潼关、长安,看似写实,其实又都不是现实的客观之景,而是融注了诗人强烈主观感受的诗词意象,山河是如此的波澜壮阔,而故都的繁华却零落成泥,一个“望”字,更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远眺与俯瞰,而是时间轴上的穿透,一个“望”字,穿越历史的时空,诗人望到的是壮丽山河的永恒和人事历史的兴替,望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盛衰兴替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思想诉诸言语,诗人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端,按捺不住心中的情愫,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悲鸣。

如此一篇,意境悠远空阔、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古典诗词作品,我们的教学却不去引导学生反复地吟哦讽诵,不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诗歌阔大的意境,努力地去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触摸诗人强烈的情感,更是对一篇经典文本的亵渎与伤害。而那种以教文言文的方法去教诗歌,做实了的翻译、机械的做题训练,更是对学生文学趣味和语文素养的极大伤害。

拿到一篇文本,教什么、怎么教?从文本出发,从文体出发,选择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教出文本的核心素养,依然是一线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53768.html

相关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