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重教系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两个教学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首借古讽今的著名诗词,用典我们往往都会特别重视,但其中的对比我们往往有所忽略。其实“用典”和“对比”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点。

先是“用典”的教学。

这一教学点的讨论交流内容如下:

上阕

典故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典故2: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复中原,气势如虎)

讨论题:

1、天下英雄何其多,词人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孙仲谋的风流余韵虽已荡然无存,但他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这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仲谋既激励自己,又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担忧。

2、词人为何要写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

明确:(1)都曾在京口。(2)孙仲谋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3)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4)词人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5)表明这样的英雄当世已无。

下阕

典故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典故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刘义隆)

典故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讨论题:

1、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连用三个典故来表达词人心志。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词人此例,目的是要南宋借鉴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的教训,委婉劝韩?胄不能草率行事,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庙。佛狸是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词人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如今,再也没有43年前“烽火扬州路”的抗金气象,佛狸祠下是迎神赛会这幕景象。此景让词人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他想借此典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恢复失地,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下去,还能行么?此典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此典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全词用典颇多,是否有“掉书袋”之嫌?

明确: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而辛弃疾用典明显体现出这样的特色,即“稼轩驱使《庄》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最后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再是对比的教学。

对比的教学,一是引导学生梳理对比内容(包括对比对象、对比点),二是分析对比的作用。

具体内容如下:

对比:(1)英雄业绩——可悲现实(2)刘裕——刘义隆(3)扬州路——佛狸祠(4)廉颇——自己

“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社会现实”的对比的目的是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表明,要打有准备的仗,善用人才。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种社会景色的对比,暗示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的民族感情很淡

“廉颇遭馋尚有赵王派人聘问”,而词人却备受冷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

抓住这两个教学点来引导学生读思,课堂目标就算是完美达成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753778.html

相关阅读: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